贝多芬出生於一七七0年十二月的德国波昂,母亲是吃苦耐劳、性情温和的女仆,而父亲却是贪婪无餍、喜欢酗酒的歌手,所以家境贫困。父亲管教严苛使他的童年过得相当悲惨,仅能从母亲及祖父那儿得到一丁点儿的慈爱。
贝多芬从小就显露音乐方面的才华及天分,四岁启蒙学习音乐、五岁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八岁首次公开演奏、十一岁时以钢琴演奏即兴曲的才能,初露头角,加入家乡剧院的乐队。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失业,他负起照顾家庭,教育两个弟弟的重任。二十二岁父亲去世,背多芬到维也纳球发展,展开了刚琴演奏与作曲的生涯。二十五岁成为钢琴名家。不久,作曲的声誉也渐渐提高,但是二十七岁时其听力开始减退,三十岁两耳渐聋,到四十五岁双耳全聋,在此期间,发表了其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一生虽然恋爱多次,却始终没有结婚,晚年被侄子连累,性情变得乖张异常,又受到胃肠病和黄疸病的折磨,终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风雨中病逝於维也纳,死后有二万五千多位崇拜仰慕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遗容。维也纳各级学校,在他丧礼那天全部停课,表示对他的崇敬之意。
贝多芬是由古典乐派跨进浪漫派,中间的一座桥梁,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我充实,以致於成长茁壮。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顿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终成一代巨匠。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博斗,永不低头,对人生的感触极深,了悟人生的意义,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不少前人不曾想像的深刻感情,处处充满了自信。这些作品正如灿烂绚丽的万丈光芒,照耀著整个生命的园地,展现出崇高的志节,与奔放的热情,十分令人感佩,我们应学习贝多芬这种不畏艰难努力向上的情操。
百度或者google搜索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770年出生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5岁左右开始学习钢琴、小提琴,8岁公开演奏,10岁开始作曲,22岁迁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作曲为生。
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不过他们的交往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在一段时期里求教于海顿——当时维也纳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莫扎特在此年去逝)。
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54岁完全失去听觉后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
他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他的创作思想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在创作手法上有多方面的革新,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0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等众多作品。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德国著名钢琴家,代表音乐从古典转向浪漫式的转变,曾被人赞叹:他给世人留下值得听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