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禅,真的是像我们说的那样“扶不起的阿斗”吗?

2025-01-04 19:57: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此间乐,不思蜀!”

提到刘禅,想必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便是这句有名的“乐不思蜀”。作为蜀汉的亡国之君,刘禅也被后世之人视为蜀汉灭亡最大的诱因。尽管坐拥诸葛亮这样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奇才”,蜀汉依旧成了最先亡国的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也成了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笑谈。


那么,刘禅真的是如人们口中的这样懦弱和无能吗?其实不然,在后世的不少有识之士眼中,他才是中华五千年来最大气的君王!

试问对于一位君王,最为重要的特点究竟是什么?爱民如子、稳定朝政、坚毅果敢,只要能做到这些,那你就已经一脚迈进成为“明君”的大门中了。


那么刘禅做到了哪些?无疑是前两点,虽然第三点的缺失令他错过了成为明君的机会,但80分和100分不都是及格了吗?为什么到了刘禅这里,我们就变成了只认100分的“中国式家长”了?


很多觉得刘禅的上位是诸葛亮身边最大的绊脚石,在诸葛亮数次北伐不辞劳苦的同时,刘禅却对这一切都不闻不问,他所做的,也仅仅只是在诸葛亮出征前和班师后做做样子慰问一下罢了,根本没能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但是与我们的认知恰恰相反,在我国的历代有识之士中,诸葛亮与刘备父子之间的君臣关系其实是他们最为推崇的,虽然在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在蜀汉的话语权似乎被刘备有意削弱,但所幸少主刘禅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这一“遗志”,反而将刘备称帝前与诸葛亮的那种“伯牙子期”的知音关系完美延续了下来。


而刘备对刘禅的临终所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他也全都做到了,甚至好的超过了刘备对他的预期。

我们都知道,自古君臣之间的大忌便是“将在外”,因为这样会催生“君命有所不受”的严重后果,但诸葛亮与刘禅之间却并未发生这样的事情,而这一切,除了诸葛亮对蜀汉王朝的无比坚定之外,刘禅作为君王的气度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在诸葛亮掌权的时候,很多人对刘禅的评价是“傀儡皇帝”,但试问在座的各位,有谁在治理国家方面有自信能取得超越诸葛亮的成就,有吗?举手我看!好,没看到,那我就认定是没有了。因此,在无人能超越诸葛亮的情况下,刘禅所做的放权之举,恰恰是对蜀汉最好的决定,试问要是没有刘禅对诸葛亮的全盘信任,恐怕蜀汉早就在内忧外患中分崩离析了!


可能有不少会拿第四次北伐时李严在刘禅面前诋毁诸葛亮,导致刘禅疑心骤起,最终催促诸葛亮班师回朝这件事作为刘禅并不完全信任刘备的证据而大书特书,但其实这一说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在《三国志·李严传》中,诸葛亮退军完全是因为李严办事不利,之后还“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而刘禅并没有下令诸葛亮班师这种事。


而且,刘禅在位的数十年间,只亲自下旨处死过一位朝中大臣,就连当初诋毁他与自己的妻子有染的刘琰,都是被朝中的“有关部门”论斩的,并非刘禅亲自下令。而这位受此殊荣的大臣,便是在诸葛亮死后想要抖小机灵,当庭诋毁诸葛亮的李邈!


据《华阳国志》记载,刘禅当时的反应是“后主怒,下狱诛之。”,在之前的文献记载中,刘禅“怒”的样子可是少之又少,可见此时的他真的是生气到了极点,而这一举动,自然也使得刘禅诸葛亮不合之说不攻自破。

而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更是按照他此前的嘱托,对于诸葛亮留下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都委以重任,这样的做法,不仅顺应了名义,还稳定了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朝政,能够在短时间内用如此清晰的头脑完美的处理了蜀中的君臣问题,在整个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而这,正是刘禅异于常人的政治智慧!


另外,有许多人觉得姜维后期秉承诸葛亮的遗志,数次劳民伤财,领兵北伐,是刘禅甚为不忿的,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刘禅对于姜维的北伐之举,是举双手双脚赞同的!

回答2: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并不像我们说的那样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才能比较平庸而已。没有那三个国家的君主那样厉害而已。

回答3:

并不是这样的。刘禅应该是非常的有智慧的,因为当时处于亡国状态如果他表现得非常的强势会被杀掉。

回答4:

并不是,他只是比较平庸而已。就像是一个在重点中学,有众多名师辅导的人,最后只考了一个普通的一本大学一样。他只是个普通人罢了,并不是个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