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釉的主要的成分是矽酸盐类。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就是说,这些釉至少应调配到膨胀系数比胎质的小,同时熔点比胎质的低,才能完整地附着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观。
如康熙景德镇窑画珐琅荷花水丞,高4.6厘米,腹径4.7厘米。此器为铜胎,敛口墩形水丞。
器内外均施湖蓝略透明之釉,部分隐约露胎,器外表绘红白荷花数枝,荷花边立有一对鹭鸶,其中一只昂首回目张望,另一只则作低头觅食状。画面疏朗清新而富有变化。色彩雅丽悦目。水丞镀金,器底微内凹,光素无纹无款。根据纹饰风格及色釉堆砌而凸出画面的现象,应是康熙早期时的作品。
大约在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前后,广州和欧洲的画珐琅器制作匠师先后进入内廷,参与指导和制作包括瓷胎在内的各种胎质的画珐琅器。
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器,充分显示出薄、平、光、艳、雅的画珐琅器特点。珐琅质地细腻洁净,涂施均匀,表面打磨平整光滑,基本无砂眼,色泽艳丽明快,颜色丰富,达10余种。
作品除白色地以外,更为盛行以黄色珐琅为地,具有浓重的皇家色彩。画面用笔工致,有如工笔重彩画,更具图案性效果,内容题材以表现富贵吉祥的写生花卉为主,早期那种飘逸洒脱的用笔方法已销声匿迹。
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滑及适用于装饰的特点。
如康熙画珐琅十六瓣花式凤纹盘即为铜胎,盘口折成平台式,白地绘蓝色卷草纹,矮立的盘壁,内绘各色草叶纹,外饰各色螭纹,盘心中央渲染红色图案花,8只祥凤满布黄地的盘面;盘背白地,中央书褐色“康熙御制”双圆框双行楷书款,周围放射出8片卷叶纹,用褐色勾叶形及叶脉,以黄、蓝色釉渲染。
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多而光洁,画面层次分明犹如珐琅彩瓷,应为康熙晚期画珐琅技艺发展成熟阶段的作品。
该盘器形美观,釉料色阶变化丰富,画面层次分明与珐琅彩瓷相同。凤纹盘的中央渲染一朵图案花,8只祥凤展翅向外盘旋;盘背也自中心向外放射出8片卷叶纹,立壁的内、外也分别满饰各色草叶及螭纹。线条流畅,使祥凤充满动感。
凤纹盘既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
如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高7.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径5.7厘米。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
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双行4字印章款。
蓝地者如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高5.2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4厘米。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其他地色器物也很丰富,如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高13.2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5.4厘米。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4字款。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风格朴实凝重。
康熙后期的画珐琅,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的特性,胎骨由试制阶段的厚重逐渐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型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盒、花瓶、鼻烟壶、手炉等生活用品,同时,还用画珐琅技法仿造宣德炉。
唾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痰盂,清康熙画珐琅瓜瓣花卉唾盂,是清代画珐琅中的典型作品,花纹细腻,胎体厚重。铜胎,侈口、削肩,垂腹大圈足瓶。器内施浅蓝釉,外表黄地,颈绘图案花叶,瓶腹绘牡丹花叶三朵。底白地书蓝色“康熙御制”双方框双行楷书款,唾盂瓶腹绘饰牡丹花叶以浅色凸显花卉轮廓,至花心颜色渐深,花叶脉络则以深色线条描绘,细致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