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特点

2025-04-06 15:33:3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各类重质油在盆地内有着各自的分布特点,不同类型的重质油分布于不同的构造位置。

1.边缘斜坡带

该带往往发育有多期的不整合和断层,它们与浅部储层交织在一起,使该带内的含重质油层位多,类型也较为多样,如地层不整合、地层超覆、断块、古潜山、岩性以及自身封堵等重质油类型。缓坡带更有利于重油沥青的形成与分布,往往形成富集带。如中国辽河西部斜坡重油聚集带、准噶尔西北缘重油聚集带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等。

2.凸起带

在凸起之上,尤其是凹陷内的低凸起,往往发育着大型被覆背斜重质油。如埕北低凸起带、孤岛-弧东低凸起、辽西低凸起和石臼坨凸起等。类型如地层超覆、岩性、断块等规模较小。

3.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

该带主要发育断块重质油。重油的形成与否取决于断裂的向外开启性。往往浅部为重质油,向深部变为常规油,如济阳坳陷胜坨和东辛等断裂背斜和断块重质油。

各类盆地的沉积和构造演化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它们的重质油分布特征也就有较大差异,以渤海湾盆地为例,断块活动发育,形成了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网络系统,将盆地切割成47个翘倾块和上覆的箕状凹陷,每一断陷自成一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和成油单元。箕状凹陷连通系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A.斜坡带

斜坡带为箕状凹陷中基底埋深较浅、沉积盖层较薄的部位,主要受两组与斜坡带走向一致的断裂切割:一组为基底断裂,大多数断层倾向与斜坡倾向相反;另一组为盖层断裂,断层倾向与斜坡倾向一致。

在斜坡带,断裂、不整合面与开启储层交织在一起,创造了地下水补给接收和排泄的良好条件。这一地质条件和连通系统的分布及特点决定了该带含重质油层位很多,重质油类型也更多,形成了不整合型重质油、地层超覆型重质油、古潜山型重质油和断块型重质油以及岩性上倾尖灭型重质油。不整合、地层超覆和断块重质油在石油未到达之前,储层均在侧上方,向地表间接或直接开启,不具良好的封堵条件或根本不具封堵条件。到达的石油是依赖自身变稠变重的性质来创造自身聚集和保护条件。高黏重质油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聚油期的稠变作用。

B.深陷带

深陷带为箕状凹陷中沉积盖层厚度很大的部位。在深陷带,主要靠浅层断裂的垂向联系以及新近系不整合和储层的水平联系相配合来开辟连通范围。高黏重质油藏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深陷带是否存在浅层部位和深大断裂。

C.陡坡带

陡坡带是一个翘倾断块与另一翘倾断块的交界部位,也就是一个箕状断陷的深陷带与凸起的突变带。在陡坡带内,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的垂向沟通,使该带具有形成高黏重质油的较为有利的条件。主要发育有地层超覆、不整合、逆牵引断裂背斜和断块高黏重质油。

D.凸起带

新近系被覆于凸起之上,凸起各山头之上的被覆层往往构成被覆背斜。在凸起边缘,地层向凸起层层超覆。整个凸起带为一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替较为活跃的场所。在这一连通系统中,可形成地层超覆、被覆背斜和不整合重质油,其中被覆背斜重质油的规模可以相当大。

在箕状凹陷中,低熟油的形成与否及分布范围主要取决于各生油洼陷的演化特点。由于低熟油产生于长期处于低熟状态的生油岩,低熟重质油主要分布于早期沉降并沉积一定体积的暗色泥岩、后期一直处于相对抬升的区域。这种相对抬升主要是翘倾块体的局部不均衡升降造成的,往往受继承性大中型低凸起的影响。如辽河西部凹陷的北部地区,黄骅坳陷的南区和济阳坳陷的羊角沟—八角沟—八面河等地区。

据以上各类高黏重质油的特征及其在箕状凹陷内的分布特点,可建立箕状凹陷高黏重质油藏的分布模式(图12-5)。

图12-5 裂谷盆地箕状凹陷重质油藏分布模式

1—自身封堵重质油藏;2—不整合重质油藏;3—断块重质油藏;4—地层超覆重质油藏;5—古潜山重质油藏;6、7—断裂背斜重质油藏;8—被覆背斜重质油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