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是什么?

2024-12-16 20:56: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肠子 消化器官主要是胃部和肠 大肠基本没什么消化功能 而小肠就是最好和最长的消化器官了

回答2:

回答3:

小肠
小肠居于腹中,上接胃,下接大肠。小肠与胃相连接处称为幽门,与大肠相连接处称为阑门。我国古代医书中对小肠的大小、形态、位置、重量等已有了较详细的记载。如《灵枢·肠胃》说:“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素问·平人绝谷》说:“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难经·四十二难》对小肠的大小、重量及其受盛水谷的数量亦有相近的描述,它说:“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迭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小肠与心通过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灵枢·本输》说:“心合小肠。”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小肠主受盛化物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即接受、贮盛。凡胃所受纳之饮食物,皆受盛于小肠。化物,即消化饮食物。由于小肠比较长,所以饮食物在小肠中停留较长一段时间,进行着进一步的消化,这就是小肠的“化物”。小肠接受胃所传递的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须在小肠内停留比较长的时间以利于进一步消化,故称其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与脾、胃、肝、胆有着密切关系。胃受纳腐熟后,初步消化过的食物在胃气下降的前提下,才会有小肠的受盛;小肠内进行的化物,又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在肝胆的疏泄作用下,将胆汁排入小肠,参与小肠的化物过程。经过这样的进一步消化过程,原先的食糜就变化为可以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食物残渣的混合物。
2.小肠主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使包含的液体流出。别,即分别,使不同的物质分出。清,指水谷之精微。浊,指食物之糟粕。所谓泌别清浊,是指经过小肠化物之后的饮食物中,包含着精微物质、水液和食物残渣,小肠的泌别功能就是使它们区分出来,精微部分(包括水液)被吸收,残渣部分下传大肠。所以,小肠的泌别清浊,主要是指小肠的吸收功能。
小肠的生理功能,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物和泌别清浊的过程,是脾主运化及胃主通降的功能在小肠中的体现。离开了脾的运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和水液的吸收就不能进行,“化物”和“泌清”就不能实现;没有胃的通降作用,食物残渣就不能下传大肠,“泌浊”也就不能实现。而在藏象学说中,往往将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归属于脾主运化的范围之内;小肠消化、吸收不良的病症,如腹胀、肠鸣、便溏等,称之为“脾失健运”,并用健脾法进行治疗。
小肠“泌别清浊”出自何处有待于考证。《类经·藏象类》注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肠将饮食物充分消化后,吸收其精微物质由脾转输至全身,食物残渣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代谢后之水液渗入膀胱而为尿。可知,小肠泌别清浊之功能,除吸收营养物质外,还与水液代谢有密切关系。《诸病源候论·诸淋候》论小便之由来时说:“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中国医学大辞典·小肠》按:“小肠较大肠细而长,上接于胃,下连大肠,居腹之中部。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液入膀胱,故曰受盛之腑。”皆指出水液代谢及小便的生成来源均与小肠有关。由于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水液,人体所需的水液绝大部分是在小肠中吸收的,所以有“小肠主液”的说法。小肠主液,对人体小便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即形成小便的水液来源是在小肠,吸收后的水液被人体利用,经代谢后到达肾,在肾形成小便后经膀胱排出。因此,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量有关。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大便成形,小便量正常;若小肠吸收水液过度,则小便量多,大便干燥或秘结;若小肠吸收水液不足,则小便量短少,大便不实而稀薄,甚则泄泻。因此,又有“小肠主小便”的说法。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一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另外,根据《素问·咳论》王冰注:“下焦者,别于回肠,注于膀胱,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中国医学大辞典·小肠》按:“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液入膀胱”之说,小肠泌别清浊之“清浊”,又是指糟粕中的两个部分,即清指小便,浊指大便。此说与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后,出现大便稀薄和小便短少的病症以及“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