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6年(610年),炀帝派遣虎贲中郎将陈棱与朝靖大夫张镇州率师登陆鹿港,与平埔族大战,杀其首领欢斯喀啦,掳其余党,从此渐有汉人来此与原住民来往贸易。%D%A 清代之前,鹿港港深可泊巨舰,并可容纳商船百余艘,实为天然良港。且鹿港于全台各港中,离大陆最近,风不论南北,时不论春冬,扬帆而进,八更即至泉州,九更即到蚶江,十二更即达厦门,故鹿港自然成为唐山移民台湾之主要出入口。%D%A 明郑永历19年(1666年),设北路安抚司于今日之彰化,汉人于是开始彰化平原之开垦。最先移进鹿港的汉人为闽省兴化人,再来为泉州、漳州人,最后为粤省潮州人、诸邑人。%D%A 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灭明郑,清正式接管台湾,并于次年(康熙23年)采施琅等人之建议,颁订三条海禁,限制大陆船只及人民来台,并设水师汛驻防,后改置海防同知、巡检负责稽查船只盗载禁物。%D%A 虽有海禁,因闽省之泉、漳米粮不足,许多私贩偷渡来米榖集散地鹿港贸易,故鹿港和大陆仍有交通往来,并有移民随之偷渡。福建将军永德有鉴于此,于乾隆48年奏请清廷设鹿港正口,依厦门与鹿耳门通商模式设立专员管辖,并于次年准许「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所属蚶江口」与「台湾府彰化县鹿仔港」正式设口开渡。从此鹿港门户大开,商船云集,行郊林立,民生殷富,市街长三里许,犹盛鹿耳门。%D%A 乾隆50年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间尤其是鹿港的全盛时期,与现今的台南、万华并称为「一府、二鹿、三艋舺」台湾三大门户,「鹿港飞帆」为当时出名之胜景。好景不常,嘉庆末年(约1820年),浊水溪夹带大量泥沙,鹿港又渐淤积成小港,商船停泊不易。嘉庆中叶后,来往商船已渐改由王功港(鹿港南方)出入;道光时期,王功港又见淤塞,再改从番仔挖(今日之芳苑乡)出入;同治年间,番仔挖又告淤塞;光绪年间,只好在港西二里处设一新港,名为「冲西港」。%D%A 光绪21年(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后,冲西港更因泥沙淤积移至距鹿港街约4里之处,其出口更被几座沙洲壅塞,已无港湾形式,大船虽不能出入,帆船却仍然未减,因其地利之便,仍为中部重要港口。%D%A 光绪24年(1898年),冲西港又因洪水泛滥再告淤塞,于是又在镇郊洋子厝溪下游设立新港口,名为「福隆港」,位于鹿港街西北方6公里处。但帆船于福隆港仅能趁满潮时进出,再以竹筏运输至鹿港街上。%D%A 日治末期,沙洲淤积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连小型船只也无法入港停泊;此时又临中日战争爆发,与大陆断绝通商,鹿港已有名无实,形同废港。虽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陆帆船曾一度恢复往来贸易,但仍只是昙花一现,国民政府撤台后又告关闭。此后,鹿港经济一落千丈,许多居民被迫出外谋生,称为「鹿侨」。%D%A开车:台中到鹿港约40分钟可达, 高速公路彰化交流道下, 往142县道直行约1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