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姬发号令天下,夺取了商纣王的天下。为了加强政权的巩固,周王室开始分封诸侯,一方面为了安抚原来那些部落首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这些被封的诸侯能承担起开疆扩土保卫王室的作用。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的弟弟姬奭被封于燕地,是为燕召公,燕国国祚开始。
燕国经过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国祚持续八百多年,到战国后期,秦、齐、楚、魏、燕、赵、韩,七个国家只有燕国是根正苗红的姬姓诸侯,比周王朝的国祚都要长。但是就这样一个出身既正统,国祚时间又长的国家,却没有干出什么成绩,硬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个稀碎。
正常来讲,一个出身正统,存在时间又这么长的国家,哪怕是最后没有统一六国,那也应该是这些诸侯国中存在感比较强的国家。可剧本恰巧不是这么演的,燕国成了战国七雄中相当没有存在感的一个。
纵观燕国的历史,燕国蜗居在地图的东北方,并没有干出什么出彩的事来。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只能是“乐毅伐齐”了。不提还好,一提也够丢人的。当时乐毅率领联军,将燕国打得就剩下几座城池,几乎灭国。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燕国被齐国的火牛阵所冲散。竟被齐国一波反攻翻过身来,齐国完成复国大业。
燕王哙的禅让闹剧就不要提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后,本打算休养生息,结果燕国拼命的想捏一把软柿子,反而被赵国暴打一顿,廉颇率领赵军包围了燕国的都城,割让了城池才将这事告一段落。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为天下笑。
但是你说燕国弱,但是他的的确确存在了八百多年,比强大的晋国存在的时间长太多了。那燕国有何特别之处,能够长期屹立不倒?
燕国地理位置特殊,因而哪怕是碌碌无为,灭国顺序还是到了倒数第二位。按照以弱到强的顺序,燕国排在正数第二位还差不多。
燕国蜗居在东北部,耕地面积少,农业根基较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实力不强,军事实力发展根基不稳,因此燕国的国策就是采取的“委曲求全”型的发展策略。别人不来打他,他很少去主动招惹别的国家。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燕国位置特殊,南边是强大的齐国,西边又紧挨着强大的赵国,这样与燕国有摩擦的国家也就剩下齐国和赵国了。再者别的国家想打燕国,首先要经过赵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燕国少了很多被打的可能。
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依旧对于出身很看重,燕国德高望重本身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称霸,因而燕国承担的就是一个和事佬的角色。他力量不强,但是实力又不弱,与任何国家站在一起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因而燕国成了诸侯国拉拢的对象,都想趁机拉拢燕国从而达到制衡别国的作用。在这种大环境下,燕国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香饽饽。
燕昭王时期的变法,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让燕国完成升级,但也给燕国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方面带来了改变。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给燕国几百年的政治制度带来冲击,如果这场变法持续的时间更长或者更彻底一些,燕国必定有更大的出息。
燕国如果不在长平之战之后疯狂的疲赵,让赵国能得到一口喘息,相信燕国的存在时间会更长。
燕国持续发展这么多年,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更多的是燕国的文化所制,数代国君都安于现状,又没有改善当前处境的意志。说到底燕国还是太舒服了,让他们一直在被温水煮青蛙,从而碌碌无为八百余载。
燕国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你最近处境是什么样的,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处境,不然等待我们的也只有是灭亡。到时候,说什么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