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5-9月开始进洞。
小龙虾繁殖季节喜掘穴。小龙虾常年均可繁殖,其中以5-9月为高峰期。
雌虾在交配以后,便陆续掘穴进洞,当卵成熟以后,在洞穴内完成排卵、受精和幼体发育的过程。
洞穴位于池塘水面以上20厘米左右,深度达60厘米到1.2米,内有少量积水,以保持湿度,洞口一般以泥帽封住,以减少水分散失。在夏季的夜晚或暴雨过后,它有攀爬上岸的习惯,可越过堤坝,进入其它水体。因此整个池塘四周要用竹片、网纱等围起高50厘米的防逃墙。
龙虾喜掘洞,对水库、河流的堤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水库和河流等水体不易养殖龙虾。
扩展资料:
小龙虾适应性极广,具有较广的适宜生长温度,在水温为10-30℃时均可正常生长发育。亦能耐高温严寒,可耐受40℃以上的高温,也可在气温为-14℃以下的情况下安然越冬。克氏螯虾生长迅速,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饵料供应情况下,经2个多月的养殖,即可达到性成熟,并达到商品虾规格,一般雄虾生长快于雌虾,商品虾规格也较雌虾大。
螯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额剑具侧棘或额剑端部具刻痕。爪子是暗红色与黑色,有亮桔红色或微红色结节。幼虫和雌性的爪子的背景颜色可以是黑褐色。头顶尖长,经常有轻微刺或结节,结节通常具锋利的脊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龙虾
小龙虾5-9月开始进洞。小龙虾繁殖季节喜掘穴。小龙虾常年均可繁殖,其中以5-9月为高峰期。
小龙虾几乎可常年交配,但以每年春季为高峰。交配一般在水中的开阔区域进行,交配水温幅度较大,从15℃到31℃均可进行。在交配时,雄虾通过交合刺将精子注入雌蟹(虾)的纳精囊中,精子在纳精囊中贮存2-8个月,仍可使卵子受精。雌虾在交配以后,便陆续掘穴进洞,当卵成熟以后,在洞穴内完成排卵、受精和幼体发育的过程。
扩展资料:
小龙虾的繁殖比较特殊,繁殖的大部分过程在洞穴中完成,故在平常的生产中难以见到抱卵虾。卵巢在交配后需2-5个月方最后成熟,并进行排卵受精。受精卵为紫酱色,粘附于腹部游泳肢的刚毛上,抱卵虾经常将腹部贴近洞内积水,以保持卵处于湿润状态。小龙虾的怀卵量较小,根据规格不同,怀卵量一般在100-700粒,平均为300粒。
卵的孵化时间约为14-24天,但低温条件下,孵化期可长达4-5个月。小龙虾幼体在发育期间,不需要任何外来营养供给,刚孵出的仔虾需在亲虾腹部停留几个月左右,方脱离母体。若条件不适宜,可在洞穴中不吃不喝数周。
当池塘灌水以后,仔虾和亲虾陆续从洞穴中爬出,自然分布在池塘中,有时亲虾会携带幼体进入水体之中,然后释放幼体。克氏螯虾虽然抱卵量较少,但幼体孵化的成活率很高。由于克氏螯虾分散的繁殖习性限制了苗种的规模化生产,给集约性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龙虾
淡水小龙虾养殖
一、小龙虾的生活习性
1、生态要求
淡水小练习广泛分布于各类水体,尤以静水沟渠、潜水湖泊和池塘中较多,说明该虾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及低氧有较强的适应性。一般水体溶氧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即可满足其生长所需。当水体溶氧不足时,该虾常攀援到水体表层呼吸或借助于水体中的杂草、树枝、石块等物,将身体偏转使一侧腮腔处于水体表面呼吸,甚至爬上陆地借助空气中的氧气呼吸。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条件下,该虾离开水体能成活一周以上。
淡水小龙虾对高水温活低水温都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与它的分布地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是一致的。其温度适应范围为0∽37度,在长江流域,冬天晚上将其带水置于室外,被冰冻住仍能成活,但该虾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31度。受精卵孵化和幼体发育水温在24—28度为好。
淡水小龙虾对重金属、某些农药如敌百虫、菊酯类杀虫剂非常敏感,因此养殖水体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渔业水质标准和无公害食品淡水水质标准。如用地下水养殖淡水小龙虾,必须事前对地下水进行检测,以免重金属含量过高,影响小龙虾的生长发育。
2、食性
淡水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以摄取有机碎屑为主,对各种谷物、饼类、蔬菜、陆生牧草、水体中的水生植物、着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及动物尸体均能摄食,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在20——25度条件下,淡水小龙虾摄食眼子菜每昼夜可达自身体重的3.2%,摄食竹叶菜可达2.6%,水花生达1.1%,豆饼达1.2%,人工饲料达2.8%,摄食鱼肉达4.9%,而摄食蚯蚓高达14.8%,可见该虾喜食动物性物质。在天然水体中,由于其捕食能力较差,在该虾的食物组成中植物性成份占98%以上。在我国水产界,长期以来错误地认为淡水小龙虾能捕食鱼苗、鱼种,对水产养殖有很大的危害。我们为此做过淡水小龙虾对鲤鱼、草鱼、白鲢和尼罗罗非鱼四种鱼苗、鱼种成活率的影响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四种鱼种与淡水小龙虾混养的成活率均为100%。四种鱼苗与淡水小龙虾混养,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0%、77.2%、80.4%、87.2%,而未与淡水小龙虾混养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9.2%、76.3%、80.6%、87.9%,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淡水小龙虾在正常情况下,没有能力捕食鱼苗、鱼种。虽然该虾不能捕捉游动较快的鱼类,但它能捕食鱼类的病残及死亡个体,也能捕食活动的浮游动物、藻类及漂浮在水面的植物。
3、生长与蜕皮
淡水小龙虾与其他甲壳动物一样,必须蜕掉体表的甲壳才能完成其突变性生长。在武汉地区,九月中旬蜕离母体的幼虾平均全长为1.0厘米,平均重0.04克,在网箱中养殖到11月底,平均全长5.19厘米,平均重4.50克,最大全长达7.4厘米,重12.24克。在池塘中养殖到第二年的7月,平均全长达10.2厘米,平均重达34.51克。在条件良好的池塘里,刚离开母体的幼虾生长2—3月即可达到上市规格。
淡水小龙虾的蜕壳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幼体一般4—6天蜕皮一次,离开母体进入开放水体的幼虾每5—8蜕皮一次,后期幼虾的蜕皮间隔一般8—20天。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皮间隔短。性成熟的雌、雄虾一般一年蜕皮1—2次。据测量,全长8—11厘米的淡水小龙虾每蜕一次皮,全长可增长1.3厘米。淡水小龙虾的蜕皮多发生在夜晚,人工养殖条件下,有时白天也可见其蜕皮,但较为少见。根据该虾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其蜕皮周期可分为蜕皮间期、蜕皮前期、蜕皮期和蜕皮后期四个阶段。蜕壳间期是淡水小龙虾为生长积累营养物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该虾摄食旺盛,甲壳逐渐变硬;蜕壳前期从淡水小龙虾停止摄食起至开始蜕壳止,这一阶段是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