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为何不是区首府?

2024-12-29 10:57:3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从历史的观点看: 呼和浩特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东北发现的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发生于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时期的旧石器时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林胡、楼烦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游牧生活。战国时代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36郡,呼和浩特附近的云中郡就是其中一郡。汉武帝时,云中是防备匈奴的前哨和远征匈奴的基地之一。北魏的“盛乐”,辽代的“丰州”也在这里。 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后,蒙古人退居塞外,建立北元政权。1572年,北元首领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为城市、城郭的意思。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的《俺答汗传》中,书中记载:“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庆六年,1572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记载。明朝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又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化县。 1913年国民政府改名为归绥县,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撤县设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这里,并设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包头: 包头位于内蒙古中部,黄河以北,西面是河套平原,东面接默川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塞外名城。 包头地名的由来,一说是蒙语"包克图"的音译,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另一说,过去曾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皮毛集散地,有水旱码头之称,也被称作"泊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包头"。 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之时,是包头绝佳季节,清风送爽,花香色艳,瓜果丰盛,蔬菜充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春二季,冰封雪飘,银装素裹,别具北国特色。 包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欧亚大陆草原文明和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交汇地段,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市人口20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12万人。包头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稀土工业基地,更将以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乔》剧的播出,肯定了老包头与晋商的关系。包头是一个移民城市,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及灾荒等原因,大批移民出口外谋生,随着“走西口“现象的发展,大量晋商流入包头,乔贵发在乾隆2年来包,在西脑包前口子落下脚开了草料店与秦姓搭伙靠卖豆芽、豆腐、草料为生,客观的讲,经营草料是乔贵发发迹的主要原因。乔贵发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乔全美为第三个儿子,他继承了乔贵发的基业,创设了包头的“复盛号”字号,乔全美又生了两个儿子,二子乔致庸,便是今日乔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了。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是对晋商影响了包头发展的充分肯定 ,《乔》剧中提到的先有复盛公,后有归化城与史实不符,因为民代才有的归化城,“西口”指的是杀虎口,包头城是在同治13年才有城垣的。 乔致庸创造了乔氏产业的鼎盛时期。乔致庸生于嘉庆年间,即1818年,乔贵发于乾隆20年(公元1755年)移居东河区东门大街开了广盛公,相当于现在的货栈,到了嘉庆23年(公元1818年),文器考证,所用的合同全部变成“复盛公”的落款,至乔致广这一代,包头已有大规模的“复字号”店,道光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出现了掠夺中国皮毛的商业时局,皮毛大量要运到资本主义国家,三十多家洋行争相至包头收购皮毛,乔家适应了发展的需要,而开始发家;1850年黄河改道,黄河渡口移至东河区南海子,所有西北皮毛、河套粮食通过“老包头”这个水旱码头通行天下,乔家的事业达到了鼎盛,也就有了整个西北的昌盛与繁荣。这与乔致庸有深刻的晋商理念分不开的。当时包头两大支柱产业,一是皮毛,一是粮食,乔家的事业展示了东河区曾经的辉煌。随着乔家事业的发展。

回答2:

因为呼和浩特是铁路和公路的枢纽...首府的很多因素都是由于交通和地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