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结合自己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作一些总结、思考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在创设的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智慧的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一定的情境、情感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和伙伴一起玩》这一课时,我展现了击鼓传花、玩游戏牌、玩游戏棒等多种游戏图片,通过边看、边问、边思、边答,师生互动,人人参与,使枯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情境创设活动,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对学生极具诱惑性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制定了游戏规则,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又开动了学生的脑筋,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使创新思维融入娱乐兴趣之中,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巧设疑问,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可以促进思维的拓展、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设问、质疑、解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深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不玩火,防触电》一课,可以先播放乐乐候与火苗的故事,然后提问:你看了有怎样的体会?学生会说,为什么会发生火灾?可能也有学生回答这场火灾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等等。接着可再次设疑:“火灾发生后怎样才能有效地扑灭?”“我们怎样才能预防火灾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从乐乐候玩火引起的火灾中吸取教训,同时还传授防止火灾、扑灭火灾的知识。如此这般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保护。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上,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引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插入课堂,或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使学生对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一课,通过永登阳光岛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能让学生找到解决烦恼的办法,获得装备,顺利登上阳光岛。通过对“和老师说话紧张怎么办”“别人误会了你怎么办?”“和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办?”“和同学一起做了好事,但老师没有表扬你,怎么办?”等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相互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合作交流,拓展想象的空间,张开思维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灵动的感觉,点亮前行探索的火光。
四、点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导入或点拨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要“活用方法,巧妙点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转移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了残疾人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同一张图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化解疑难问题。当盲人过马路时,马路上车辆很多,这时你该怎么帮助他呢?可以寻求警察叔叔帮助,可以寻求大人帮助等等,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注意了情感的因素、智能的因素,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把学校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使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动者,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应该尊重学习者,重视他们的意志、情感、需要、价值观。学习者都有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发挥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与提供良好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研究性学习。教学是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而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怎样在思想品德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他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发展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新去探索,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的情绪,强烈的创新欲望相关。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自有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灵活地采用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倡标新立异,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索然无味的。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堂研究讨论相结合。这样,在抽象的内容,经过课堂讨论,学生也会“津津有味”。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指:“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托兰斯认为:创新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所以,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方式,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的,主动的去学习。教师要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差别,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有思维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讲究效率》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开展“怎样提高效率”的讨论,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反复讨论,总结出多种生活、学习中提高效率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地领会到“讲究效率”的内涵,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以后,其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们有的提议成立“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有的提议“让我们每一天都有新创造”的设想,有的提议开展讲究效率的竞赛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大胆地说,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活动场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创造萌芽是稚嫩的,老师要精心呵护,勤加扶植,在教学中要充分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要容忍,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喝彩。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菜能发挥聪明才智,富于创新精神。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精心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目的的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重点提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活动性。它列举了讨论、资料调查、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11堂教学活动形式。它指出:“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和指导,确定搜索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照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说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影响影响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重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创新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进一步的创新可能。例如在教学《要心胸开阔》一课时,读课题后,我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许多学生马上举手问:“老师,什么是心胸开阔?”“怎样做到心胸开阔”“心胸不开阔会怎样”于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对课文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