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一龙如何克服职业倦怠心理,让工作常干常新,使自己保持热情呢?要克服职业倦怠感,教师自身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社会、教育管理部门要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等等。而我们普通老师可以做的首先是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自己可以做的就是真心实意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把自我从牢骚、烦躁、疲惫中解脱出来,努力寻求心灵的支撑,然后尝试着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教育事业,发现工作和生活中的乐趣。所以,我说给自己一份心灵鸡汤,让职业幸福感替代职业倦怠感。下面具体谈谈我的感受吧:
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感,获得幸福感,就要学会关爱自己的学生,使自己在关爱学生中,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与幸福。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也许他们有时很无知,有时很逆反,有时很乖张,我们疲于应付。但是换位思考一番,谁没有年轻过,谁不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放下老师的架子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不但可以让我们了解学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还可以让自己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被他们的活力感染,让自己有一个年轻的心态。另一方面,教师行业应该是最需创新精神的行业,每一天,学生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思想。我们要不停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当你用一种聪明的办法让马虎的学生认真了,让调皮的孩子遵守纪律了,让懒惰的孩子变的勤快了,让胆小的孩子勇敢了这一切的一切
,都让你感到无比的幸福,
辛苦却快乐着。
作为教师最保险的消除职业倦怠感的法宝就是不断地学习,每日都有新知,每日都在探求新的教法,每日都在与学生分享知识的快乐,学习的乐趣及思维的乐趣,特别是创新的乐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我想,这样既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也保持了职业的鲜活感。
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现在有人说业精于专荒于杂,我也认同,身为教师,要深入研究业务不断学习,一旦钻研进去,我们会获得柳暗花明的惊喜,感受大功告成后的快乐,新的知识新的理念让我们想方设法去创新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试想孔子当年为什么不曾产生职业倦怠感?他感叹的是学生的人生总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度过的: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道老之将至。苏格拉底愿意与随时碰到的人们交谈,完全是因为想追求思考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如果我们在这个方面有所长进,那么我们的烦恼自然会少许多。
人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当我们重复地工作感到倦怠时,给自己一份心灵鸡汤,暖暖我们的心,从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唤醒我们的激情与活力,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辛苦并快乐着的老师。
漫长的职业生涯让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克服职业倦怠是必须引起重视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