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通常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

2024-11-25 05:20:1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gài

①用草编的覆盖物。

【引】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

②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③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盖世。”《赤壁之战》:“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④表下而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与妻书》:“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⑥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六国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2、hé:通“盍”。

①何;怎么。《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

②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

扩展资料

”盖“现意:

[ gài ]

1、有遮蔽作用的东西:~子。锅~。瓶~。膝~。天灵~。

2、伞:雨~。

3、由上往下覆,遮掩:覆~。遮~。掩~。~浇饭。

4、压倒,超过:~世无双。

5、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

6、用印,打上:~章。~戳子。

7、造(房子):~楼。翻~。

8、方言虚词(a.发语词,如“~闻”;b.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c.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

[ gě ]

1、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姓。盖[盖,读音作gě(ㄍㄜˇ)、亦可读音作gà(ㄍㄚˋ)、gài(ㄍㄞˋ)、guó(ㄍㄨㄛˊ)]、guō

回答2:

文言文中“盖”字的翻译:

“盖”在古代字典里还有:“葢”、“盖”之异体字。同时“盖gài”也是“盍hé”的通假字。

一、当“盖gài”字讲时,《说文》:“盖,苫也。”本义指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虚词“盖gài”与本义无关,而是假借字,可用作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现代汉语中除了仿古的书面语外,已不再使用。

它的语法作用是当做“副词”:
一用于谓语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人、事、物的情况、性状、数量的揣测、估计。可译为“大概”、“也许”、“大约”等。举例:①《庄子·让王》:“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②《史记·平原君列传》:“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二用于句首,表示对所述的内容不敢肯定,仅是一种约略的情况。可接上下文义灵活译出,或不译。举例:①《盐铁论·非鞅》:“盖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②《汉书·杨王孙传》:“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

二、当“盍hé”字讲时,它的语法作用也是“副词”。兼有副词“何”和“不”的作用。“何”询问原因或加强反诘语气;“不”表示否定。可译为“为什么不”、“怎么不”等。举例:

①《诗·小雅·正月》:“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按:杨树达《小学述林·卷六》:“盖当读为盍(hé),何不也。……时人谓山言:‘汝高高在上之山何不降卑而为冈与陵乎?’以喻汝无德之小人在公卿之位,何不降居卑位,或尚不大为害于民乎?”②《礼记·檀弓上》:“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③《史记·孔子世家》:“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回答3:

采纳我的吧 给你搜索了一下很全的 1.用草编的覆盖物 又特指车盖 如“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2.遮盖、掩盖 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3.胜过,超过 如“力拔山兮气盖世” 4.用在句首,大概、推想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5.大概、大约。用于句中,表示推测,推断 如“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6.本来、原来 如"盖将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参考文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回答4:

盖在文言文中通常有下面几种翻译:
1、作为句首语气助词,不用翻译。
2、表示对下面内容的不肯定或推测,可译为“大概、大约”
3、通假,通“盍”,相当于“何不,为什么不”的意思。

主要是上面三种了,希望对您有帮助啦。

回答5:

盖在古文中常当原来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