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结局是悲情的,它再一次以“狡兔死,走狗烹”的凄惨方式,控诉了那个腐朽没落王朝的黑暗狰狞与不可救药。这样的结局并不出乎意料,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洒脱飘逸的小李广花荣和智多星吴用竟然选择了殉葬的方式,在宋江的墓前自缢身亡。这样两个堪称《水浒传》书胆似的核心人物,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凋零而去,带给人们太多的差异和不可理解。
许多人认为他们是为义而死,是为了兑现当年结义时“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诺言,因此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追随兄长宋江而去。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的确是他们殉葬的动机之一,但却绝对不是核心原因。因为在江湖上,义气只是一种维络彼此情感的共同价值观,是大家共进退时的一种行动纲领和道德约束。
所谓“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实表达得是歃血为盟时的一种态度,一种将彼此视为最亲密人的感情认同。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会真得愚蠢到为兄弟无谓殉葬的地步。即使是义感千秋的桃园三兄弟,刘备和张飞也都没有用自杀的方式来兑现当年的结义誓言。花荣和吴用当然也不会迂腐到这种程度,如果他们真的有为义气而殉葬的赴死精神,至少吴用早在晁天王死的时候就应该自尽身亡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很多时候,忠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儒文化熏陶下的国家,忠孝自古以来就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统治的需要。如果你又忠又孝,那么你就是个了不起的人,是一个主流价值观中受人尊重的人。
水浒中其实有一条暗线,就是以忠孝文化延伸出来的,关于梁山好汉如何去实现忠孝两全。梁山好汉看似造反,但本质是为了回归朝廷,回到体制内,是为了忠于皇帝和皇权。造反是皮,招安投降才是骨。所以在水浒中,我们看到了宋江费尽心机也要发展壮大梁山,最后想尽办法也要回归朝廷,哪怕最后牺牲那么多梁山好汉的性命也在所不辞,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忠字在发挥作用。
梁山上是有派系的,但有一个派系,他人数不多,但都是能人,他走的路大家都不是特别同意,但大家都选择了这条路,这个派系就是壮志未酬派,这个道路就是招安。
宋江是这个派系的老大,他明着是畏罪潜逃派,实际是掩人耳目,因为他的官司,其实完全可以打点成功,这么安排主要为“接地气”,发展群众基础吧。
宋江是个壮志未酬派的,他题反诗就暴露了他的心机。作为一个没有编制的小吏,还要在家挖地道以防万一,这是多么悲催的境地。
花荣也是壮志未酬派的,这他最特殊,梁山将士里面,多数是呼延灼那样被捕后反水的,林冲有点特殊,以后介绍。但多数有能力的人是投降过来的,唯独花荣不是,他是自愿的。
这还真的不怪他,这源于宋朝奇葩的制度,就是文臣管武将,在《水浒传》详细记述了花荣和刘高的不和,记载了花荣的不得志。
吴用是个落第书生,开始的时候只是为取富贵,但认识宋江后,思维发生了本质变化,那就是壮志未酬,要有所作为。
好了,事情明显了。
三个人穿一条裤子了,宋江没说话,吴用亲自指示花荣射伤晁盖,作为自己加入宋江团体的投名状!
障碍消除后,放风要招安,看大家反映。
投降派有好处,可以官复原职。
穷光蛋有好处,可以吃俸禄。
加盟的几个山头有好处,总公司的战略不执行也不行。
梁山招安之后,朝廷打定主意让梁山军当垫脚石,希望借他们力量来平叛平乱,所以梁山好汉们根本就没享受一天荣华富贵,就被派到了前线。老实说,当梁山军被派去征田虎的时候,就应该有所警惕,或者可以选择退出。但是这个时候很多人还是对朝廷抱有希望。接下来就是征辽,然后征方腊,然后很多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就死了。
从这点来看,选择无疑就是命运。
但是宋江还没死,所以高俅等人睡不着,想尽办法要弄死宋江才行。于是他们设计,先是将卢俊义下毒弄死,然后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进而赐毒酒一杯,宋江也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按说,宋江死了之后梁山军还有一部分骨干,比如关胜、呼延灼、吴用、花荣、朱仝等等,这些人中尤其是以吴用、花荣和朱仝是宋江的铁杆兄弟。凭借他们的能力、实力和当时的资源,完全有可能东山再起,但是为何吴用和花荣却选择自杀呢?
这里面有两个致命原因,一是关胜、呼延灼和朱仝等人,经过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并得到现在的官职,算是洗白了重新做人,他们是绝对不愿意再和朝廷作对。
花荣与吴用将所有的理想和情感全部都倾注在了宋江身上,宋江便是他们存在的力量源泉和意义所在。当宋江死后,再无精神寄托和信念支持的他们,便如同断线的风筝一样茫然无从,在尴尬地悬浮于空中片刻之后,最终只能无助地陨落灭亡。花荣与吴用,一个为情而死,一个因罪而终,他们自杀的理由虽不尽相同,但本质的根源都是依赖宋江过深,并为此走得太远,太错。宋江之死犹如覆巢而下,栖身其中的花荣与吴用唯有与之共同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