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吉布是个难得靠谱的好导演。至今为止,他一共导演6部作品,从品质上讲几乎无一失手,商业性价比更是高得令人咋舌。
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无论主题、叙事方式或是剧本节奏,都还带着十年前的经验和味道,基本上延续的是非常传统的好莱坞主旋律美学,全片看下来,故事流畅,场面刺激,主旨清晰,情感充沛,但又绝无一丝意外和惊喜,电影就是在按部就班地讲述一个另类战争英雄,如何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在战争中来坚持和彰显自己的人道情怀与爱国热情。
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冲绳岛战役,改编自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士兵。
《血战钢锯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首推惨绝人寰的战场实景展示。为此,梅尔·吉布森选中澳大利亚悉尼西南部郊区布伦格利的一个农场,不惜花重金将其炸毁,伪装成钢锯岭顶端,成功等比还原几万平米的浴血战壕。实景拍摄下,连“火烧鬼子”的戏份,都是采用特殊火直接“喷烧”真人。
被战火弄得面目全非的“活死人”、炸弹轰开的两段人躯体、下肢被炸飞、直接爆头而亡……这样的强烈视效冲击感,在IMax银幕被无限放大,不时听到身边传来抽气声。画面,永远比简单的几句反战口号,更具有煽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这部电影还是非常推荐的
意见粗糙,望采纳
如果没有真实色彩的基色,那么其实《血战钢锯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以战争为引夸张的布教电影,但一切因其真实而不同,那源于信仰的坚守在修罗鼻地狱中诞生的生命奇迹,不仅对反战以深刻的着点,更作出了对信仰真挚的诠释。
一个不愿拿枪上战场的士兵却在战后荣获荣誉勋章的故事,乍听起来不经令人感觉尤为荒诞,但梅尔·吉布森却以此为切入,将那段本已被尘封于历史的传奇,化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血战钢锯岭》。因出于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过往所留下的阴影,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绝触碰任何武器,却又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军,遇上了这样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会如电影中他的上司那样啼笑皆非,在软硬兼施劝其离开军队无果后,也只能让他作为一名如其所愿的医疗兵上了战场。
就前段铺垫来说,电影为了营造亲情、爱情、友情,又要突显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坚定,不免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观感上稍显冗长,但随着战争的来临,透过登陆冲绳时看着败阵下来的残军到直面战争的作战,电影也开始发力,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极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战争佳作,永远不在于有着多么宏大的场面,更不是让人去热血沸腾,而恰正如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观感,为人如坐针毡感受着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泯灭,而这时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却又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驱散已战争的阴霾。
真实的奇迹远比电影本身来的更为震撼,当不经令人质疑于一个并非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如何穿梭自如于战场,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时,翻开历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远比电影中报出的数字还要更多,正是这种真实和梅尔·吉布森对于这一故事出色的还原,使电影所塑造的并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远非仅止步于宗教的范畴,电影的意义更远超于梅尔·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构筑了其最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变什么?即便在今日看来,源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尚远不能阻挡战争惨剧的发生,但当电影结尾处,在已然年迈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信仰的执念,让人感概或许信仰的力量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的阴暗,但其却能完成个体灵魂的升华,愿战争不起,和平永固。
觉得说的有道路,请帮忙点一下采纳
简单粗暴地概括下,《血战钢锯岭》讲的是一个非主流英雄的诞生的故事。在战争渐渐远离公众视野的年代,一部优秀的战争片能让人们重温血与火的灼热,亲临那个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悲壮现场,从而前所未有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并反对战争的再次发动。《血战钢锯岭》正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梅尔·吉布森堪称这个时代最适合执导它的天才创作者,用仅为4200w美元的小成本拍出了上亿投资的大片质感。战争场面血腥惨烈,救人情节动魄揪心,《血战钢锯岭》带给观众是无比震撼的观影体验。久违银幕的男性热血,回眸历史的沧桑厚重,与时代浮沉的大气恢弘,都精准而完美地浓缩在了这部电影中,令人叹为观止。
我个人觉得血战钢锯岭这部片子确实是比较好,画面很震撼,而且里面的故事情节确实是非常的感人,男主角既勇敢也比较善良,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救活了几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