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在几十年的杀戮之中,中原大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北方有曹操之子曹丕统治下的魏国,巴蜀地区有刘备治理下的蜀汉政权,而在江东地区则是孙权治理下的东吴政权,三个国家之间相互制衡,相互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战争,但是战争远远没有结束!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做起了皇帝,改国号“魏”,此后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也在巴蜀地区称帝,但是此时远在江东的孙权却没有选择称帝,而是接受了曹丕的封王,做了一个名义上听命于曹丕的“吴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个时候的孙权也相当的无奈。
因为荆州的归属问题,再加上魏国在中间挑拨,孙刘联盟正式破裂,孙权占领了荆州并且杀害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导致公元221年,刘备率大军伐吴,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孙权只好接受了曹丕的封王,这样,孙权才算稳住了曹丕,一心一意的对付刘备,最终在公元222年大败刘备。
在孙权接受曹丕的封赏,与刘备在夷陵大战的时候,曹丕曾三番五次的要求孙权将其儿子孙登,送往魏国,孙权深知,魏国与吴国终究会有战争,将儿子送往魏国实则为羊入虎口。于是就一次次的找借口不送,最终曹丕耐不住性子了,决定发兵吴国,此时的蜀汉与吴国的夷陵之战已经结束三个月了,吴国战斗力也恢复的差不多了。当曹丕大军来犯之时,吴军奋力抵抗,最终曹丕大败而归。
夷陵之战后吴国的实力也在孙权的带领下,蒸蒸日上。与蜀汉政权的紧张局势也得到了缓和,于是孙权在群臣的建议下,顺势而为,选择了称帝,建立吴国。其实还有一点,魏国使汉献帝禅让得来的,而刘备是汉室宗亲,这两家建立政权名正言顺,而孙权只能顺势而为,而在局势不明朗之下是绝不敢称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