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为什么要写《扬州慢》?

为什么?太长的我看不过来~谢谢
2025-01-01 12:06: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借用内容体现了作者对今日扬州城冷落的痛心,也揭露了金兵的残忍,暗讽了当局的无能。】

  回答完毕。以下是附带内容。

  姜夔《扬州慢》解读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丙申,淳熙三年的天干地支,即1176年,冬至那天,当天夜里下了雪,到天亮时分,刚刚停止,一“夜”字一“初”字,可以知道“予过维扬”是在清晨。看到满野的荠麦,荠麦兴许长得很高了,若是刚破土则被大雪覆盖了。这是扬州城外看到的,与以前的春风十里的热闹繁华相比,如今冷清荒凉了。然后是进入城中,看到到处都萧条冷落,只有寒冷的水泛出碧绿的色彩在那荡漾。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前面写了夜里下大雪,怎么这里的水还能泛出碧绿而不结冰呢?这里用一个词“萧条”来写城中景象,用水泛出寒意,空自碧绿来渲染城的荒凉。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到城中行人的稀少,各个店铺约莫是关门,约莫是门可罗雀,生意的冷淡,以前那种“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繁华昌盛在也看不到了。接着是“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到了暮色,说明词人已经从破晓开始,看了一整天了。现在是傍晚时分,只听到戍守的号角四起,发出悲凉的鸣叫。这里写出了战争气氛仍在,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入夜不是华灯璀璨,笙歌四起,响起的却是悲凉的戍守的号角声,那种战争的紧张,血腥气味似乎又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所以让我怆然,伤心不已。对比往昔,更始悲从中来,感慨万千,因而特地为扬州谱写了一支新曲子,叫《扬州慢》,并自己填词,歌咏起来。姜夔可是个原创型歌手,能自度曲填词歌唱。虽然现在这支曲子的谱调不能感受了,但我们可以大概猜测到其风格的悲凉伤感。作者唱给他的老师千岩老人听,千岩老人也很伤感,很赞赏自己学生的才华,讲了句很鼓励的话,将它跟《诗经》的《黍离》篇相提并论。而姜夔把老师鼓励的话写在序言里,却显出对自己创作的不自谦了。成了自我标榜,着实可笑。)

  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直言之为:到了扬州,要找旅店歇脚住宿。词人表达这层意思的时候,不直接说,到了扬州,而用个方位词,淮左,用赞扬的口吻,名都,又用上扬州郊外的一处胜景“竹西”亭子,用“佳处”来指代扬州。一“名”一“佳”,对扬州的赞美溢于言表。这里给我们填词作诗提供了一种手法,就是不直接点名是什么对象,而选取其中一个跟它有关的事物来代替,这一事物本身的字眼必须是雅致的,这样以来,虽然增加了理解的障碍,表达上绕了弯弯,但给读者的体验会有曲径通幽的效果。这可以叫做曲笔吧。当然,这个代替对象的选用也不是随便来的,姜夔这里是选用了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处,歌吹是扬州”,这也是江西诗派的无字无来历的影响吧。粤教版教材于“解鞍少住初程”后标点为逗号,似应作句才对)。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序言没有点明春风十里,只写荠麦弥望,初看还以为庄稼长势良好,看不出什么荒凉冷落。而这里点明春风十里,以前是舞榭歌台,游人如织的,现在只有绿油油的荠麦,其对比之强烈可想而知。)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一个“窥江”,字面上好象轻松,只是窥探一下,当实际上是金人对长江流域的烧杀抢掠,造成了处处城池荒废,生灵涂炭,连那乔木都厌恶了金人的所作所为。下句的“犹厌言兵”的主语,一般补充为老百姓,其实理解为“废池乔木”也可以,连荒废的城池被焚的树木都厌恶在说到金兵,老百姓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一个“厌”字,蕴涵了百姓无尽的厌恶愤怒和悲伤。)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里再次写到序言中的黄昏景象,用悲凉的号角来渲染紧张凄凉的氛围,而一个“空”字,写出了城的萧条残败,这个“空”正是序言里的“萧条”。这里的一个“都”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两种理解,一为全的意思,那悲凉的号角声,全在空落落的城中响起。一为都会,就是都会还叫以前的都会,但已经是座空城了。词典多取第一中解释,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1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下片用了杜牧典故写了一半内容。前片用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看看姜夔如何用杜郎故事。用一“俊赏”显得很特别,是一用常见词语的陌生化组接,俊,英俊,引申为善于,特别。俊赏,特别善于欣赏品味,有卓越的鉴赏能力。这是姜夔独创的词语了。算,推测;料想的意思。用了假设手法来写,杜牧如果在今天重来,应该非常惊诧了。即使他那么有才华,也难写出内心深深的感情了。为什么?太伤心。这里又用了杜牧两首诗的词句,《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谴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运用假设杜牧会惊诧,伤心到写不出内心感情来突出扬州城于往昔相比的破败与荒凉。应该说,这也是曲笔,是发挥了想象,运用了典故的曲笔。这一处,启发学生深入,可以提出为什么杜牧那么有才华的一个诗人,却难写出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其伤感,进而体会姜夔这么写的用意。)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又选取扬州城中的景色来渲染,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只是波光在荡漾着,清冷的月光非常沉寂,没有声音。这里字面下隐藏着过去多少游人在桥边赏月,桥下的水上荡舟,欢声笑语,喧闹异常,而如今,一切都没有了,只有波光在冷月下孤寂的荡漾着。这么写也是为了突出城池的冷落萧条的。)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念,惦记着。想到那二十四桥边艳丽鲜红的芍药啊,你开在这里一年一年,是为谁而生呢?这里隐藏了这样的信息:往昔有多少人来桥上赏花啊,那芍药的艳丽芬芳曾获得了多少的赞美与留恋,而芍药又见证了多少温馨甜蜜的故事呢,可现在,冷冷清清,没有人会来观赏它了,芍药也不知为谁而开。往昔艳丽的花朵,成了荒芜空城的刺眼色彩。这么写也是为了烘托渲染扬州城的萧条衰败。

  总评:此词的关键是渲染扬州城在金兵掳掠后的萧条残败冷落荒芜。主要通过景物的渲染来突出这一主题,写到了城外的荠麦,写到了城中黄昏时的悲凉号角,写了百姓对战争厌恶的情感,写到了城内的二十四桥,桥边的红药,还假设杜牧回生重游的惊诧与悲痛,借用这些内容体现了作者对今日扬州城冷落的痛心,也揭露了金兵的残忍,暗讽了当局的无能。

回答2:

姜夔画像姜夔
(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库全书提要:夔诗格高秀,为杨万里等所推,词亦精深华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另:姜夔交游多为名人,四诗翁其三多赏其诗词。应当是江湖诗风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收其诗。所作《诗说》多精至之论,严羽以前,无以为过。其词清空,《宋词通论》许为“南宋唯一的开山大师”。有《白石词》、《白石诗集》、《续书谱》(书法)、等
姜夔(约1155~约1221)
扬州慢中国宋代音乐家和词人。字尧章。别号拈花惹草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童年失去父母,在汉阳的姐姐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爱好音乐文学和书法。成年后屡试不第,奔走四方,过着幕僚清客的生活。他有忧国忧民之心,对当时的政治表示不满,支持辛弃疾抗击金朝统治者的事业。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白石路过曾擅金兵两次破坏的扬州,所见断井颓垣,使他感融万端,写出著名的《扬州慢》曲谱和歌词。合肥也被金兵蹂躏过,白石在那里写出《凄凉犯》,反映了“边城一片离索”的荒凉景象。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也是真实的史料。白石一生处在矛盾的心情中不能自拔。他对自己的幕僚生活感到厌倦,却又处处依附统治集团,留恋那种狭隘空虚的生活,因此,忧郁凄凉便成了他的音乐和文学创作的特色。
扬州慢·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南宋宁宗元三年(1197),白石向朝廷进《大乐议》,论列古今乐制,提出整理宫廷音乐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他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下来的乐谱,有琴曲1首,《越九歌》10首,词调17首,共28首。琴曲《古怨》是减字谱,可弹奏;《越九歌》是律吕字谱,已经标明不同的音高;词调是工尺旁谱,流传中多有讹误之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见解。词调17曲中,除《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以外,其他词调都是白石自度曲。在自度曲中也可能有吸收民间音乐而加工改编的。这17首歌曲是历史上重要乐种“词乐”的可靠实例,反映了当时作曲技巧的一个侧面。1949年后,近人杨荫浏在调查研究五台山《八大套》和西安鼓乐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白石旁谱,将它全部翻译出来,编成《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一书。对此,其他学者也有不同的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