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那块传国玉玺现在在哪?

2024-12-31 04:33: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没有下落,消失了。

秦朝开国以后,秦始皇把和氏璧定为传国玺,令丞相李斯在玉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希望代代相传,没想到在秦二世手里就亡了国。刘邦进咸阳后。子婴献上和氏璧交给刘邦。到了西汉未年,外戚王莽夺位。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传国玺由汉孝元太后代管。

据《汉书·元后传》记载,当王莽让弟弟王舜向汉孝元太后索要时,汉孝元太后破口大骂,说着汉孝元太后愤怒地将传国玉玺摔在地上,国宝被摔得缺了一个角。

后来虽然后来用黄金镶补着,但自此留下瑕痕。传国玺再一次失踪是在东汉末期。那时政局动乱,汉少帝连夜出逃把传国玺落在宫中,等他回来时,传国玺已经不见了。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时。在洛阳城南甄官并中找到了这枚传国玺。

从这以后一直到唐代,随着政局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南下,传国玺不断易主。唐高祖李渊得到传国玺后,把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最终在历史上失踪是在五代。从宋太祖时,就再也没有人见到过这块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

扩展资料: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献给厉王。楚王让玉工辨识,玉工鉴定为石头,楚王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

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文王让人把璞剖开,果然是宝玉,因称称为和氏璧。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他。

但是不久昭阳就将它丢失,有人怀疑是他的门人张仪偷走,拘留张仪审讯。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后来到了秦国,后被拜为秦相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打算强取,后来蔺相如据理力争,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过洞庭湖口,这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于是始皇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

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从此,传国玉玺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苦,最终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传国玉玺”失踪之谜:传承1500年后最终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和氏璧的真相:揭开秦始皇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谜

回答2: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去哪了?专家推测在此人墓中,可惜至今都未找到

回答3:

传国玉玺在唐代末年最后一次在史书中正式出现,然后就不知所踪了,尽管后来也陆续有传国玉玺被发现的消息,但后来都被证实是假的。所以,这代表着中国封建王权最高权柄的印玺,早就丢啦!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将楚国的那块著名的和氏璧雕成了一块印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从此以后,尽管朝代更迭,但这块玉玺始终是“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亡,秦王子婴献玉玺与刘邦,玉玺成为汉王朝的皇权信物。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第一件事就是派手下去要玉玺,当时的太后是王莽的女儿,心寒不以,拿起玉玺砸在地上,结果崩了一个角,后来王莽请工匠以黄金补上,这就是金镶玉的来历。

后来王莽败亡,几经周折,玉玺又回到了刘秀的手中,直到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再度失踪。后来董卓作乱,孙坚领兵攻入洛阳,在一口枯井中发现了玉玺,偷偷让自己的妻子吴氏藏了起来。但这样的国之重器怎么能瞒得住,玉玺很快又被袁术夺走。后来袁术败亡,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只是汉室气数已尽,曹操死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将传国玺拿到手,历史惊人的相似,当时的皇后是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曹节,再次上演了怒摔玉玺的一幕,好在这次玉玺没出什么状况,传国玉玺到了曹魏的手中。后来三国归晋,自然玉玺也传到了晋朝司马氏的手中。

晋朝太平了没几年,就发生了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但是玉玺没能带出来,落到了前赵皇帝刘聪的手中,十九年后,又为后赵石勒所得。又二十年,再传冉魏。魏冉风光了两年,四面树敌,不得已献玉玺与东晋,以求救兵,传国玉玺终于又回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再然后就是南北朝,玉玺一直掌握在南朝手中,直到隋朝统一之后,传国玉玺成为隋朝皇帝的大印。但隋朝统一也就20多年,大业十四年(公元618),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皇后萧后带着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逃到了突厥。

所以当李渊登记建立大唐的时候,总感觉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传国玉玺还在前朝皇子的手中!

直到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终于归于李唐。

好容易安稳里的几百年,李唐末年,烽烟再起,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再遭离难,最后可以确实的记载就是后唐末年,石敬瑭引契丹军攻进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再然后,虽然偶有传国玉玺现世的传闻,均被证实是假冒伪劣,元朝丞相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回答4:

亲<(^-^)>我有查过资料,最可靠的消息是,玉玺在后唐废帝李从珂自焚时已下落不明,至于后来的北宋哲宗所寻得的玉玺,真假莫辩。如果是真的,那么玉玺最后应该随元朝残兵去往蒙古。下面是详细资料,有兴趣可以看看。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为秦始皇所作,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贯穿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忽隐忽现,秦以后历代帝王争以得玺为符应。确为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
   说起传国玺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给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断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楚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于他。不久,昭阳在水渊畔宴宾客赏壁,是时有人云渊中有大鱼,众人离室至渊边,回席后发现和氏璧失踪,怀疑为门人张仪所窃,拘张仪遍审无果。张仪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为秦相,游说诸国服从秦国,以使节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楚败,秦取楚汉中之地。
   

战国时,赵惠文王从太监缨贤处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其时秦强赵弱,惠文王恐给了壁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壁前往。至秦国,献壁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设法取回原壁,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赵,得和氏璧。
   

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过洞庭湖口,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帝将玺抛入湖中,祈神镇浪,传国玺就此第一次失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将此传国玺奉上。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军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秦亡,刘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一记为“汉传国宝”。
   

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未立,玺藏于长乐宫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处。王莽派其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骂:“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无奈,掷玺于地,摔坏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补上。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败被杀,校尉公宾就得传国玺,赶至宛,献于汉更始帝刘玄。
   

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东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北宫避难,玉玺失踪。
   

献帝时,董卓作乱。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得传国玺,建立冉魏政权;不久,前燕慕容儁灭冉魏,宣称已获传国玺,改元“元玺”,实际上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时,传国玺在冉闵部将蒋干手中,被东晋征西将军谢尚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献给晋穆帝,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
   

公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陈朝灭亡,隋一统中国,传国玺入了隋宫。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于江都,萧后与遗腹子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号为隋王。五月,恭帝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改国号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没有传国玺,遂刻受命玄玺,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宝”“受命宝”之类的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三月,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同年,萧后与杨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李祝,夺传国玺,建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军攻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哲宗绍圣三年,咸阳县民段义得古玉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自言于河南乡刘银村修舍,掘地得之,绍圣五年,经当朝十三名学士官员依据前朝的遗迹,多方考证,最终确认为始皇帝所制的传国玺。哲宗大喜,号为“天授传国受命宝”,改元元符。
   

徽宗时,用于阗大玉制为受命宝,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篆以虫鱼,制作之工,几于秦玺。
   

公元1126年,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也被大金国掠走,不知所踪。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传国玺忽现于市,伯颜命人购得,玺入大元。伯颜曾将元帝国从各处收缴来的历代印玺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达入漠北,追击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传国玺,这是历史上最后的有关传国玺的记载,最终还是空手而返。
   

至此,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风风雨雨的传国玺就此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另: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种说法。
  

另:北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便有人怀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
  

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着传国玉玺。
  

“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我以为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
  

“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又:“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回答5:

秦始皇使用的传国玉玺,是秦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使用和氏璧所镌刻,后来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据说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秦代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作为国之重器。据说,元末年元顺帝将玉玺带到草原,从此玉玺销声匿迹。也有野史是这样说的: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
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
明成祖朱棣灭北元,传国玉玺消失,后被农民发现,献给了蒙古王爷。
多尔衮征服蒙古后获得。后来溥仪变卖,后被翡翠大王铁保亨获得,但在坐船前往南京时不慎坠入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