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水浒传》的主体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前面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而这一部分主要源于“小说”技艺。正是这些故事塑造出一大批出身不同而又性格各异的英雄好汉及其他有关人物形象,从而使《水浒传》有别于“得其兴废,总按史书;夸此功名,总依故事”(罗烨《醉翁谈录》)的“讲史类”小说,更具有郑振铎所说的“英雄传奇”性质〔7〕(P101)。
绾结短篇而终成巨帙的《水浒传》成书的特点,不仅决定了它的文体,或者说艺术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内容上前后的比重和与《三国志演义》艺术表现上的差别。虽然“水浒故事”曾被写入“平话”,参预构筑其弘大结构的艺人和文人,包括传世《水浒传》的编写者,也有向《三国志演义》一类以描摹重大政治、军事斗争为主的“历史演义小说”靠拢的或明或暗的心理。致使仅有一点历史或历史传说影子的宋江参预征讨方腊之事在《水浒传》中被大肆铺张,甚至没有历史事实根据的征辽、平田虎、平王庆的章回也被杜撰出来。但这些出于不同历史时期参预创作者的心理愿望和为了满足接受者“阅读期待”的部分,在艺术表现上与描写英雄好汉出身经历和聚义的故事实际有着较大距离,古今所谓《水浒传》“结末不振”之叹,甚至金圣叹“腰斩《水浒》”,皆因此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