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在哪里啊?

2024-12-22 13:53: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背依纵横盘亘的群山,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战略要地。它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共扼渤海,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安全的门户。素有“东隅屏藩”之称的刘公岛,突兀海上,横立威海湾口,成为形势险要的军港重地。英帝国主义早对此地怀有野心。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8月,英舰“阿里斯特”号潜入威海湾,进行实地考察。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8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得”号又潜入威海湾,搜集海口、航道、刘公岛及港湾沿岸的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已经控制长江流域的英国,作出了强行向中国租借威海卫、在渤海与俄国对峙的决定。
  一、英军强占威海卫,逼迫清政府签订租约
  早在1897年12月28日,当德国和清政府交涉租借胶州湾的时候,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即上书首相索士伯里,主张夺取威海卫。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25日,索士伯里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说:“渤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把旅顺口让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条件必须和给予俄国对旅顺口的条件一样。英国舰队正由香港驶往渤海途中。”3月28日,窦纳乐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此举显系“于日俄两国为难”为由,予以婉绝。窦纳乐仍以“制俄人之横暴,预防贵国之危险”,“维持东亚大局”为由,坚持要租借威海卫。[/size]英国政府一计不成,又出一计,它转而照会日本政府:“如果中国向日本支付全部赔款时,日本是否能撤军?如果日本撤出军队,英国将要租借,日本对此有何异议?”当时,日本对以俄国为首的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正心怀不满,当即答复如下:“赔款全部支付后,当然可以撤出军队;撤出军队后,如果贵国租借了威海卫,对清朝的独立有帮助时,日本对此并不反对。”英、日默契合作。同时,英国又向占据胶州湾的德国作出保证:“英国虽占领威海卫为根据地,但不侵害德国在山东之利益”,以此换得德国对英国占领威海卫的的默认。[/size]从此,英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蛮横强硬,他们将10余艘军舰开至烟台相威胁,迫使清政府于4月30日派出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窦纳乐举行谈判。5月23日,中国向日本付清甲午战争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5月24日,英军强行占领刘公岛。6月中旬,英国政府委派陆军副将路易斯来威海卫勘测地形。
  委屈求全是晚清政府的一贯做法。在军事占领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清政府提出中英共同利用威海卫军事基地的方案,但所抱幻想破灭,被迫在7月1日,由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等与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
  8月,英国海军将领铎沃德带领军队占领威海卫。
  同月,中英双方代表在刘公岛西端的黄岛上举行租借仪式,并派山东候补道严道洪等人同英国人一起划定租地界限。威海卫遂之沦为英国殖民地。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卖国行为,激起了山东人民特别是租借地人民的义愤,威海人民从签约之日起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反抗与斗争。
  二、中英围绕收回威海卫的交涉与斗争。
  《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规定,“租期应按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将包括旅顺租借权在内的我国东北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旅顺租借权的易手,使英国失去了继续租借威海卫的比照,当清政府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收回威海卫的要求时,英国政府借口“旅顺非俄国退让,则英国所租借之威海卫不能与之事同一律”,拒绝交还。清政府屈从了英国的辩解,就此作罢。
  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等,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会议对此争论很大,特别是英国,拒绝归还香港和九龙。然而迫于威海卫租期已近结束,1922年2月1日英国代表、外交大臣贝尔福不得不在会议上宣称:“英国政府愿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以尊重中国主权,并实行门户开放之原则。惟须与各国会同办理,方可放弃此权利。”。
  但英国并不愿意无条件放弃它的在华既得利益。1922年4月,贝尔福致函中国政府,提出交还威海卫的五项条件:“一、威海卫之行政权,交还中国自行管理;二、威海卫之青龙岛(即刘公岛)应准英舰夏令停泊,作为避暑之所;三、威海卫市政应由中英双方派员组成委员会管理之;四、外人权利之保障;五、改港之办法。”
  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为收回威海卫委员长,吴应科、吴佩光为委员;英国政府相应派出翟尔士为委员长,白伦特、高玲斯为委员,双方组成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
  10月2日,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开始谈判。会谈进行了五轮,双方在威海卫将来关闭与开放、英军舰将来能否在刘公岛停泊避暑等问题上发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条件过于苛刻,谈判毫无结果。
  1923年3月至5月31日,谈判重新在北京举行,经34次会议,双方拟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
  《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公布后,全国各地纷纷表示反对。山东省议会、山东旅京同乡联合会、山东各界联合会、山东学生会、威海卫商会联合会等团体,纷纷上书北京政府,要求无条件收回威海卫,严惩卖国贼。威海卫商会在呈送国会的请愿书中称:“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办接收事宜,至今开会数月,梁等事事退让,英国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阳还其名,阴据其实,使交还等于不交还,遂订成一种确定断送之条约,以陷威海卫于万劫不复……。敝会等生斯长斯,痛痒相关,惊闻梁如浩等秘订此丧权卖国条约,心所谓危,不忍缄默,所以恳请贵院咨行政府速将中英交涉经过情形付审查,并通知英国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国会同意,签字无效各缘由,呈请公决。”
  迫于舆论压力,梁如浩辞职,北京政府表示《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有重新修改的必要。英国政府却表示,对于《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文字形式尚可修正。至实质不能更改;倘中国必欲坚持者,英国政府宁做悬案处理。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自1922年至1923年,先后在党的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英国与威海卫》、《可惊可骇的交还威海卫条件》、《国人还不急起抵制英国亡我的侵略吗?》、《国民党应号召国民反对英国的侵略》、《山东人民为威海交涉之奋斗》等战斗檄文,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态度和严正立场,推动了无条件收回威海卫的群众斗争。
  1924年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总长顾维钧接替梁如浩,与英国再次举行谈判。“磋商十数次,英使稍示让步”,于同年10月又议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29条。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比之《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动,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10月23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批准《专约》,英国政府也训令其驻华公使从速签字。而恰逢11月北京发生政变,曹锟倒台,《专约》未能完成签字手续。虽然此时威海卫租期已满,但一直没能收回。
  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了威海卫的归还问题。英国政府以《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已于1924年议定为由,坚持原稿只字不能改动,否则仍将这一问题搁置。中方则以时过境迁,原草案“应行修正之点甚多”为由,坚持重新拟订。“双方争执数月之久,英始让步允与中国开议。”
  193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其驻华公使蓝普森为全权代表,同南京政府商谈交还威海卫问题。2月13日中英双方重开第五次谈判,重行拟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同年4月18日,经南京政府国务会议允可,王正廷和蓝普森在南京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签字。
  三、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签字后,国民党政府即于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筹办接收威海卫办事处,委任外交部司长徐祖善为特派员,朱世全为调查主任。7月,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员到达威海卫,与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会晤数次,商定接收细目,筹备交接事宜。同时,对英管威海卫的情况,地方商业、财政、治安、市政状况都作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书。
  9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长王家桢为接收威海卫专员,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同时对接收后的有关司法、财政、邮电、军事各方面事项作了具体安排。 ,
  9月26日,国民政府立法院在接到蓝普森关于英国政府已批准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的照会后,也批准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0月1日晨九时,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和英国公使代办许立德在南京萨家湾外交官舍,分别代表本国政府互换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交收威海卫协定》及附件的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同日,王家桢、徐祖善等率领海军陆战队官兵300人,由青岛乘海琛、镇海两舰抵达威海。英舰彼得斯菲尔特号鸣礼炮15响,以示欢迎。当日上午10时50分,接收典礼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大院举行。
  下午2时,举行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就职典礼,正式宣布威海卫地方行政机构——威海卫管理公署的建立。
  嗣后,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山东省政府重新勘定边界,将英租界界石改刻“威海卫界”和“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一日立”等字样。
  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收回。
  1930年以后,英国海军每年夏天都到刘公岛避暑。
  1938年日本侵占威海卫之后,英国侨民逐渐离开威海卫,到1939年初,英人全部撤离,英舰也未到刘公岛消夏。
  1940年9月28日,南京汪精卫伪政府宣布英国在刘公岛所受之权益期限已满。无意予以展延。11月15日,英国正式宣布撤退其驻威海卫舰队。
  至此,英国在威海卫再无任何遗留问题。

回答2:

威海卫位于今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濒临黄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

由来:

    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又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夼”是洼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卫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顶山西古山环绕之下而得名,依这样理解这个名字是依地势而取的名字。现在环翠楼公园东门北侧还有一个立有“宝泉普济”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打水。另据《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成威海市。

回答3: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濒临黄海,西连烟(台)蓬(莱),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旅顺口势成犄角,共为渤海锁钥,拱卫京津海上门户。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
  名称由来
  汉初时,威海叫“石落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后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夼”是洼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卫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顶山西古山环绕之下而得名,依这样理解这个名字是依地势而取的名字。环翠楼公园东门北侧还有一个立有“宝泉普济”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打水。

  另据《威海卫志》(清乾隆本)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威海市。

回答4:

就是现在的山东威海。威海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而且是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总人口246.22万。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人口49.6万。

历史沿革 约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1398年,明朝在这里设卫屯兵,称“威海卫”。1898年,被英国租借。1930年10月收回,设威海卫行政区。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称为威海市。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

地理特点 这里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相对,西与内陆相接,南可由海上连接东南亚,北与辽东半岛相望,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称,为我国距干果最近的地方,是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北方对外经贸的出口和通道。

气候环境 威海市位于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之间,恰好处在我国南北平分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调节作用,使这里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7℃,平均降水量900多毫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市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大气质量、水质和噪音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了国家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也是旅游、避暑、疗养的好地方。

物产资源 全市海岸线长达1000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3,是我国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对虾、海参、鲍鱼、贝类、藻类及各种经济鱼等300多种海产品;这里还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花生、水果重点产区。“胶东大花生”、“威海苹果”、“荣成黄桃”、“乳山阳梨”等土特产品驰名中外。地下矿藏品种较多,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铁、铜、锌等30多种。威海的花岗石储量大、石质好,“石岛红”、“文登白”、“乳山黑”花岗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回答5:

就是现在的威海,山东半岛最东端,公元1398年设卫,取自威震海疆之意,叫威海卫。公元1403年设威海卫城,现在的威海就是在那个基础上而来的。1987年,威海才升成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