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历史悠久,是我的家乡宣威市的一大特产,家喻户晓.现在很多的人之所以能吃到香喷喷的宣威火腿,还得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之前,人们食用的宣威火腿是自腌自食,那时候人们经济意识差,市场范围很小,最多逢年过节送给亲朋好友作礼品,没有想到可以把火腿做成商品卖出去;但更主要的是没有经济实力投资,因为那个时候大部份人的生活都很困难.改革开放之后,宣威火腿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1978年,宣威火腿加工了2313吨,产值400万元;到2008年加工了40000吨,产值7个亿,现在更多了.改革开放初期,宣威火腿销量很低,并且只有生的、没有熟的,产品比较单一,形式很呆板,很少有人买,这让宣威火腿的销量受到很大的限制,老百姓加工火腿的积极性也不高,宣威火腿还只是一种小有名气的土特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家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开始走出宣威到全国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始了火腿的精加工,并在宣泰火腿企业的带领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使宣威火腿走出宣威,走向全省,在走向全国.现在宣威火腿品种繁多,其中熟食火腿是个亮点,政府每年都举办火腿节宣传宣威火腿,使更多的人了解宣威火腿,品尝宣威火腿的美味.我们相信宣威火腿一定会以优良的品质,精细的加工,鲜美的味道,名扬天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给家乡的人们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一座座小山,一个个村落。在村里,看到的是山林环抱着村庄,而当你登高望远,仿佛又是村落包围着山林。我的生命便源于这里,但不知将飘落何方。
这本是一个不为多少人所知的山间小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一代代人都在这山林间辛勤劳作,平凡却悠然。不知何时,它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但显而易见的是,火腿是其声名鹊起的重要因素。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使得诺邓火腿名声大振,然而在此之前,宣威火腿早已扬名。诺邓火腿依靠文化,靠一部纪录片而上位,宣威火腿却是靠自身而闯出名声。一天,浦在廷先生突然谈起,吃了很多地方的火腿,但感觉都没有宣威火腿香。好东西当与人分享,于是他便开始生产火腿罐头,宣威火腿也因此而走出了山林村落,得到众多人喜爱。就连孙中山先生也赞赏不已,题送“饮和食德”四字。浓郁的香味,成了多少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从此便在他们意识里有了宣威火腿四字。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形成了品牌。
说起来也奇特,在云南这个地方,为何宣威的火腿就更香呢?我也尝过许多地方的火腿,确实如此,很容易区分开来。普遍都认同宣威火腿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可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社会发展至今,可以更明显地体现。从横向比较,气候条件提供了独特的环境,使得宣威火腿脱颖而出。可从纵向比较,近年来的火腿品质没有之前那么高。随着科技进步,现代饲料的催长能力让人不得不长叹。有经验的屠户告诉我,用饲料饲养与传统饲养的肉质相差很大,吃起来也有差距。不仅如此,近年来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习惯也有所改变。记得小时候,饲养猪并不像如今那么简单。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口大锅,用来煮食喂猪的。每天袅袅炊烟,从不间断。现在呢,已经很少用或是根本不用熟食饲养,就用饲料辅之以生食,即便不用饲料的也就喂生食。不少农民朋友反应熟食饲养的肉质更好一些,可是不划算。首先,影响卫生条件,招惹苍蝇。其次,把粮食投入养猪,价格情况好的时候赚的很少,一般情况下没有赚头,要不是为农家肥都不想饲养了。是否宣威火腿之名会因此而衰败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个人希望还是采用传统方法饲养,也希望能形成更好的市场价格机制。
希望家乡特产——宣威火腿能越走越远,也希望宣威人民能一如既往地投入,总有一天市场会告诉你,这个投入是值得的。
我要像宣威火腿一样,走出山林村落,大放异彩。但不管走到何方,永葆浓香。吾虽浪迹天涯,却不迷失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