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借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一、导读
昏庸无能的君主可谓登峰造极,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在众多的古代昏庸君主中“脱颖而出”,十分有名。本文写刘禅被俘至洛阳后竟然乐不思蜀的事迹,从中可见此人昏庸之一斑。
二、成语资料
读音:lè bù sī shǔ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 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忘本。
近义词:流连忘返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成语造句: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乐不思蜀了。
乐不思蜀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生活快乐,不思念蜀国。后来用作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旧环境中去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乐不思蜀,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近义词:
1、流连忘返。
出自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意思是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流连:留恋不止,不愿离去。忘:忘记;返:回归。比喻喜欢、迷醉美好的事物、美丽的景色而不愿或忘记离开。常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
2、乐不可支。
释义:是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支:支撑。
东汉初,南阳有个叫张堪的人很受汉光武帝刘秀器重,担任郎中后多次提升。公元38年,张堪随骠骑将军杜茂大破匈奴军后被任命为渔阳郡太守。
张堪担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拥护,渔阳人民编歌儿颂扬他以表爱戴。有一首歌唱道:“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意思是张堪治理政务,人们很高兴。
意思: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拼音:lè bù sī shǔ,
出自: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刘备的这种坏脾气,好像也传给了阿斗 ,‘乐不思 蜀 ’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版。”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笔画
近义词:乐而忘返
【拼音】[ lè ér wàng fǎn ]
【解释】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出处:《西湖佳话·六桥才迹》:“凡游西湖者,都乐而忘返,所以有人赞道: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流连忘返。
【近义词】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乐在其中、乐不思蜀、流连忘反、乐不可支
【反义词】乐极哀来、乐极生悲
乐不思蜀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生活快乐,不思念蜀国。后来用作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旧环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