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以一个高二学生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由于这个题目很广,我所写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请谅解.不当之处,劳烦各位指正. 中学生谈恋爱,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人们习以为常甚至有点麻木的问题.但却是人们不得不正视力的问题,特别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从小讲,这是个人的感情问题,扩大讲,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中学生谈恋爱,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比如:生理,心理,家庭,信息等,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我认为是心理的影响. 在生理上说, 是由于性荷尔蒙(荷尔蒙也叫激素,)引起的生长发育,第二特征开始显现.第二性征是由于性激素的作用而发生改变的。在青春期前,性腺一直处于休眠状态。进入青春发育期,性腺开始复苏.所以,第二特征的显现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 生理上的成熟,为生理上的改变做了一个结实的台阶. 心理上的影响我认为是最大的.我认为尤其重要的是性心理,逆反心理. 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可有4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表现是不同的: 1 疏远异性期。指青春期开始的半年至1年(11-12岁)期间内的两性疏远阶段,其时性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性别意识刚刚萌芽。他们发现彼此间性别的差异,便产生明显的性不安,如少女对日渐隆起的乳房感到羞怯,少男则害怕被人看到开始长出的阴毛。他们对两性间的接触持疏远和回避态度,如因学习或工作需要,双方接触时感到拘束和难为情。他们认为两性间亲近、恋爱是可耻的。 2、向往年长异性期。一些心理学家发现在性萌发期,即少年男女对性问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发展的过渡,他们对性问题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朦胧状态。其时他们可存在着两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疏远异性和发生恋年长异性现象,恋长者少年对成年或老年异性出现依恋。 3、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此期少年男女的特征是精神兴奋程度高,往往对异性带有幻想色彩,很少考虑到会面临的困难和阻力,因而情感发展的速度较快,迅速达到炽热的阶段,即热恋。从初恋到热恋是少年男女双方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狂热期间双方相互吸引力加强,激动程度高,有相互了解的迫切要求,真诚和信任感增强,而且思维方法和活动方式也发生改变。 4、后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此期特点是划清恋爱和婚姻的界限,不可逾矩,不要放纵的亲昵,正视对方的缺点,认真地和负责地沟通,增加了解。和谐爱情的逐步形成,是基于双方遵守承诺和共享建立起来的美好前景。通常在激情消退后,会发现对方存在以往未曾注意到的缺点,能够比较冷静地看问题。心理和谐的爱情(心理相容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双方的生活志向、理想和目标大体一致,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思想基础;另一是双方的性格爱好、兴趣、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的和谐,它是婚后共同生活的感情要素。 性心理的过渡,成长所反映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学生这么多人谈恋爱了. 而促成中学生恋爱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逆反心理. 我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中山市,在这里读了初中三年和高中二年,现在读高二.据我所知,几乎是每一所中学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不允许谈恋爱.甚至很多校规都有这条.谈恋爱,对学习的确有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因人而异:有因为谈恋爱而成绩双双提高的,也有因为谈恋爱而成绩一落千长的.在这点出发,我可以理解学校的用心良苦.但,严厉的监管手段,我认为对学生谈恋爱的情况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预防,监管作用,反而更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毕竟不少人认为在学校谈恋爱是件很刺激的事情.刺激,是谁给予的呢?是那严格的监管.难道这就能完全地扑灭了?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人道的.除非人的发育不经历青春期.我觉得,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顺利地度过人生的重要时期.发现谈恋爱的不要动不动叫家长,给处分的什么的.没用的.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指引和教育,而不是一发现问题就请家长来学校"协助教育".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不是一个集中营.甚至有个别观念传统的老师采用粗暴的手段处理问题,非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老师应多教学生,毕竟家长们把孩子放到学校多数是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即使学不到知识,最少也要学会做人.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在这里问一句,经常说教育改革,又多少的老师是真正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呢?备课本还是上一年的,只是改了个日期.授课方式一如既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啊.当然,有不少老师的还是教的很好的,至少已经被学生认可了,他们的课已经上出了他们独有的风格,铸上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志.这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科这么简单,已经上升到另一个层面.遇到一个会教的老师,是当学生最大的幸福.当然,在这里我不否认那些封面残缺的教案和备课不好,有的甚至是很好的经验.我在这里只是希望和呼吁各位站在三尺讲台上辛苦授课的每位老师,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一届,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不要以过去的眼光来衡量现实的发展.你为学生的付出,我们能感受得到,我们也很感激.但,我更殷切地希望在参考以往经验的普遍性中,更考虑我们的特殊性. 还有的是,我认为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和青春期心理教育要完善和贯彻到底,走形式是没用的.开展这两个教育,不仅能对学生早恋起到一个很好的预防作用,也对正在早恋的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很大影响的.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家庭.不管是住校的还是走读的,都要回家.我先说态度, 一般家里都不同意早恋,这是很正常.最重要的,我们先阶段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即使是做兼职赚到的钱,又能满足什么呢?再说,出去做兼职的能有多少呢?并是家里舍不得那几个约会的钱,而是想我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毕竟这是影响人一辈子的事情,没有人能不与钱接触.有很多人谈恋爱很光鲜,很浪漫.但你用的是谁的钱?还不都是家里的.没有什么可自豪的.甚至可耻.经常看到网上很多人晒恋人送的名贵礼物,我觉得很无谓.不管你的家庭有钱或者没钱,只要你还没有经济来源,用的都是家里的.这是大多数.也不排除有小部分自己有经济来缘的学生.但你上网炒股,开网店进货的钱又是谁给你的?也许你很自豪地说是我的利是钱!但,请不要忘记,在你很开心地接别人红包的同时,你的父母也在为你掏红包给别人.就算利是赚,也赚不了多少.就算赚了,也是人情钱. 说完了态度,我接着说教育方式. 一般的中国家庭教育都是落后的,这不怪父母.毕竟他们养自己就很大压力了,更何况还要养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一直在发展,生产力一直在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一直在增加.可,GDP增长的背后,带来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有多少父母会看教育子女的书?很少.只有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他们会看些育婴的书,这也是很多父母会做的.但是当我们成长,长大了.他们的重心就明显偏移了,放在事业上,工作上.在残酷的社会中竞争着,奋斗着不想被淘汰.家的地位开始下滑.回家开始晚了,沟通开始少了,代沟有了.而且中国一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落后的,如"棍棒底下出孝儿","不打不成材".在21世纪的中国,家庭教育竟然还出现这种情况,不得不说是件很可悲的事情.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地激化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逆反的心理.结果不言而喻,谈恋爱依旧. 在<<家为何会伤人>>中提到几点,我觉得的是很有必要提及的. 1}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2}放纵型溺爱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敌人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因为他爱飞翔的箭,也爱稳定的弓。 ——摘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著作《先知》 多点与你的孩子聊天吧,拿把钥匙打开他/她内心深处那对你早已关上的门. 最后要说的是信息. 21世纪是资讯爆炸的世纪.而青春期的各种观念尚为正确形成,容易受外界影响.我认为,中学生谈恋爱,有一部分是在模仿.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大人做的事,我做了就是大人.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他们会更坚定地要早恋.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成人感.再加上外界的渲染,如偶像剧,言情小说,电影,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所有的传媒手段和传媒工具里的关于爱情的东西,让人不得不接受,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观念,思想.而生理上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又促使我们理性思考发挥不了作用.因为我们可以控制心理上的理性,却不能控制生理上的发育,成熟. 结束语 我是第一次写这种文章,很吃力.但还是坚持做完了,呼~ 青春期,我相信不少人被困绕过,而有多少人得到正确的引导呢?我写这篇东西,浅层地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更多的是想引起各方关注,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可以更好地茁壮成长,顺利度过人生这一重要的时期,共同撑起祖国未来美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