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良肢位摆放
研究表明,早期应用良肢位摆放优于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良肢位摆放,尽早实施良肢位摆放可以有效预防肌肉痉挛、足内翻和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更好的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其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应该贯穿在偏瘫后的各个时期,要注意每隔2小时转换1次体位。鼓励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避免半卧位、少采用仰卧位,这样既可以增加患肢的感觉刺激,减少痉挛,又可以避免不良体位带来的压疮等并发症。
2
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有效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发生,促进全身功能恢复。
关节活动度训练应该遵循被动→辅助→主动的过渡模式进行。训练时要以患侧为主,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也要兼顾健侧肢体,活动的关节不仅是肢体关节,还有躯干的脊柱关节,活动的频率一般为每天2-3次。
3
步行能力训练
约有21%的脑卒中患者遗留步行功能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偏瘫步态。纠正偏瘫患者的错误运动模式,改善步行功能,是偏瘫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和功能全面康复。
减重步行训练,利用悬吊装置不同程度减少患者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并配合电动跑步机带动患者下肢进行重复而有节律的步行活动。主要针对下肢力量不足以支撑全部体重的患者进行步行训练。
随着科技的发展,下肢康复机器人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仅可以弥补悬吊装置的弊端,还可以实时检测患者与机器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根据患者主动能力的改变提供相应的辅助,模拟正常的步行生理周期。在下肢康复机器人减重状态下进行步行训练能够改善中枢神经功能,缓解痉挛,促进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
4
肌力训练
对偏瘫患者进行肌力训练不仅不会加重患者的痉挛,反而会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对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平衡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让脑卒中患者进行高强度渐进式抗阻训练,提高患者患侧和健侧的下肢髋膝力量、提高运动功能。通过对患者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提高人体躯干与骨盆的控制能力,调节平衡、站立、行走等功能,从而维持姿势稳定与协调。通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促进患者肌力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足下垂,增强踝背屈及外翻能力。
5
心理康复
大多数偏瘫患者因内心承受不了疾病带来的各种不便,加上康复治疗的漫长过程极易造成患者情绪波动大、焦虑、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心理障碍的患者一般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直接影响到康复效果。康复治疗师与患者家属应该细致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及时给与宽慰与疏导,与患者进行无障碍沟通,从精神上鼓励和帮助患者,减轻不良情绪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同问。我家人也是这样。以前听过欣奇迹,都说挺好的,有人知道吗?
你问·问欣·奇迹能bang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