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意义上讲,《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有哪些进步思想,又有哪些阶级局限性

2024-12-14 19:02:4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一)进步性
  在作者的年代,社会工业革命带来了绝好的发财致富的机会,技术发明接连不断,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对外贸易财源滚滚,海外扩张伸展到了全球,即使一无所有的贫民,只要敢于冒险,大胆进取,就能有发财的机会。《鲁滨逊漂流记》打造了一个坚强勇敢、刚毅、勤劳、智慧的完美个人,赞扬了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肯定了人的创造能力,从人的创造能力角度来揭示人的自由本质,在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中,进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从而弘扬人的聪慧和劳动创造能力,否定了上帝万能以及上帝创造一切的荒谬的理论,一种无所不能的挑战欲燃起了笛福对生存的美好盼望,并借鲁滨逊的奋斗历程把人的能力推到了顶点。鲁滨逊精神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在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所开辟的新天地鼓舞下,人们开拓自然,占有自然的艺术性表现。
  (二)局限性
  1.侧面反映了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笛福及其作品推崇人类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虽然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承认和鼓励,但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为,人类的这种无节制的对于物质的依赖和财富的攫取,顾此失彼,会导致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拜金主义的盛行和物质享受的无度,并最终导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人类陷入迷惘和消沉。马克思认为,从必然走向自由,要经过一个“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独立性”阶段。人类挣脱人身依附的欲望,禅悔归根到底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人们“完全埋头与财富的创造和和平的竞争”,在摆脱了人身依附之后,人并没有获得完全的自由,而是得到了一种“对物的依赖基础上的独立性”。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这种依赖是无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只要承认商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的物化就是无可逃遁的,所以鲁宾逊是历史的英雄,又是人的悲剧。
  2.笛福的自然观对21世纪的地球现状而言是消极的。21世界的人类为笛福所推崇的自然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孙袭缺,面临诸多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深陷生存危机,人类甚至连呼吸、饮水和行走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行为都受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大众调整原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拓展视野,以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人的位置、人的活动和人类的前途。随着城市工业的开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人类的物质虽然日益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却陷入贫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工业模式经济威胁和毁灭了大自然,是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侵害和毁灭的行为必须立即停止。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读者,从文学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要从以人为本转变到以自然为本,不能在地球生态灾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还一味地赞扬对于自然无节制的征服和占有的行径。随着工业技则辩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的力度也在逐步增大,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寻求更合理和更持久的生态生存路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每次,当环境威胁我们时,人类才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有句话说得好,“谁靠这片土地生存,谁就会伤害它”,人类在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时,有没有问问自己,人有什么权利来征服自然,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儿子,人类群体性地忽视人类生态环境将最终导致人类毁灭。人类想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思想是恶劣的,而根除这种思想就必须人人都要有人类是自然之子的意识以及人类和自然平等的意识。自古,我们中国就崇尚“天人合一”,我们要逐步建立“生态中心论”:摈弃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而要以生态为中心。“生态中心论”把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伙伴而不是征服和统治的对象,要求将自然当作像人一样的伙伴来尊重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在上帝和人类的约定中,上帝答应给人类提供土地、河流、阳光、食品等一切人类所需要的,但上帝也要求人类平等地答应遵循上帝给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和基本法则,要人类体恤和善待大地,爱护草木和动物,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这种思想是人类必须敬畏生命的生态理论基础。
  简言之,我们要认清楚真正的需要,不要因为多余的需要而产生占有欲和征服欲。在现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大趋势下,我们要改变不良的经济和消费的观念,反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畸形消费。在经济制度上,要变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为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倡生态生产,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时时刻刻想到子孙后代,与自然和谐共处。
  3.在物质至上的指挥棒前,宗教信仰变成了应时性的工具。鲁滨逊第一次生病的时候才意识到上帝的存在,他从内心深处悔悟,真心诚意的祈祷上帝,恳求上帝的拯救。一句圣经中的:“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一直给他精神的鼓励。宗教保全了他的心智,成为他以后解决问题的有利的指导,其实质是信仰和上帝在某个程度上已经被他实用化和物质化了。在此,宗教不再是一种虔诚的信仰,而是成为平衡苦闷心理和克服绝望情绪的一种武器,宗教已经蜕变成一种积极而实用的处世哲学和一种自我拯救的工具。
  4.鲁滨逊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冷漠与功利的态度是个人利己主义的体现。鲁滨逊追求财富及其体现者——金钱。他的追求体现为物的满足,物的背后的人际关系被掩盖了。他需要星期五,但并不依赖他,星期五只是他忠实的奴仆,是一个新的劳动力。他接纳了欧洲人,但是在本质上,他们只是他岛上的臣民,是为了充实他小小殖民地的人丁。最典型的是鲁滨逊对待摩尔少年佐利的态度,佐利曾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帮他从奴隶主手中逃脱出来,而且还尽一切可能来照顾他、保护他,对他可谓忠心耿耿,他曾在激动时决定“从那以后一直爱他”,并许诺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物”。但当葡萄牙船长出高价购买时,他便不能抵御好买卖的诱惑,随手把佐利卖做了奴隶。虽然懊悔在后来也曾出现过,但那只是当岛上的生存压力使劳动力比金钱更有价值的时候。总之,鲁滨逊有充实而坚定的内心导向,除了上帝,他甚至不必依附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这种导向就是明确而单一的利己主义。因此,小说中主人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与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功利主义的,在他们看来,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契约关系、借贷关系,非经济的联系和活动相对而言是次要的。因而,他们的感情总是伴随着清醒的经济利益的考虑,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完全根据他们的商品价值而定。
  总之,笛福及其作品赞扬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开拓进取,不畏艰难,勇于冒险的精神,蕴含了劳动创造美的思想,却因歌颂了一种永不满足地对外扩展的殖民意识,以及无节制的对自然的洗劫行为等表现出了时代的局限性和消极意义。

回答2:

进步思想
脱离社会阶级 主人公自身也可以生存
以及主人公的冒险精神 敢于尝试 富有创造力
不悄巧予旧的社会思想妥协 不按照父辈的意愿 有自己的主张与追求 向往自由
将一个不需要社会没和支持的冒险家的故事给了更多青年思考 对独立的更深层的理解

局限是
即便在荒岛上 生存的前提依然是在掌握了社会实践科学知识
最终回到故国时仍然是继承遗产 在大的历史洪流下即便有小的波浪传奇 他又回到了主流中
以及思想上阶级启察键的根深蒂固 星期五的奴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