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阅读兴趣,塑造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并不只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而是要对所汲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思考、加工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塑造其良好的阅读思维。正所谓思维是每个人行为的指南针,因此,要让他们进行阅读,要让他们先喜欢上阅读,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身的兴趣爱好直接影响个人的行为,是人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在情感因素。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必能使他们充满热情地进行阅读,阅读效果也显得事半功倍。相反,老师如果只是毫无情感地照本宣科,不仅教学效果差,而且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抵触情绪。例如,在《开国大典》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几个小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阅读前,我先提问他们:“你们知道新中国成立时场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新中国成立时场面多么壮观呢?”等几个小问题。经过以上几个精心设计的小问题,孩子们阅读的欲望之火瞬间被点燃,迫不及待地要阅读课文。
二、给予学生课内阅读的主导权,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
教材是为了能够更好传播知识而设计的,其主要目标是要实现人知识与情感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编排教学活动时虽然要紧扣课本,但更应该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尤其在课内文章阅读时,更应该给予他们主导权,让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在组织他们阅读时,应注重以人为本,主要起引导作用,注重其阅读习惯的同时,尊重他们的阅读看法,给予他们发挥自身才华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分组讨论阅读、探索式阅读来给予他们阅读的空间。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我就采取让学生分小组扮演不同角色讨论阅读。他们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讨论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还创造出更为巧妙的对话。不仅对当时晏子机智的回答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