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顿精神

2025-02-24 18:15:3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名伟大的将领而作准备,最终如愿以偿。他的一生,呈现出十分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并引起世人的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二十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专门研究巴顿的学者则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
生平大事记
1885年11月出生于美国加州雷克维尼亚德。
1903年9月进入弗吉尼亚军校。
1904年6月考入了西点军校。
1909年在谢里登堡出任骑兵连少尉。
1913年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
1917年成为美国第一名坦克指挥官。
1935年,晋升为陆军中校,并赴夏威夷军区出任情报处长。
1938年,调任迈尔堡要塞司令。
1940年9月,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的代理师长,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
1942年7月,被派赴欧洲参战。
1943年4月出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
1944年8月指挥第3集团军参加最后的决战。
1945年4月晋升为陆军四星上将。

巴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引起世人不同评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和“20世纪的拿破仑”;但也有人认为他“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骄傲自大、华而不实”。但所有军事学家都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自己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在战场上奋勇向前。”我想,巴顿自己也应该同意这样的评价,因为他自己也常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战场上的将军就是一个演员,他必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部下,并尽力使他们仿效和追随。”

巴顿曾宣称:“在一周之内,我能使任何部队的士气高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起,巴顿就用他天生的演说才能来鼓舞士气,贯彻他的战术意图。无论在训练中还是在战场上,无论在胜利之后还是在受挫之时,只要一有机会,他总要发表即兴演说,向将士们讲解战争的目的和作战部署,激发部队的士气,表彰作战勇敢有功者,鞭策激励那些胆小懦弱的人。他讲话一般不用讲稿,信口开河,滔滔不绝,音调非常高,听起来有些刺耳。在许多场合,他的讲话直率泼辣,妙语连珠,但往往粗俗不堪,具有一种狂热的气质。还有一些话则不堪入耳,听之令人脸红。巴顿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粗话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冒犯,但他认为,这对于刺激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很有必要。他指出:“战争本身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情,斯文的人一定打不过那些满怀仇恨和具有狂热精神的人。美国士兵惟一不具备的气质就是狂热,当我们与狂热者作战时,这是一个极为不利的因素。”因此,他要用粗俗、泼辣和露骨的语言唤起这种狂热气质,努力使士兵们仇恨敌人,以凶猛拼命的姿态投入战斗。
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
混蛋,你们的刺刀应毫不犹豫地刺向那些杂种的胸膛。
这都是他的名言。他主张:“每个指挥官在自己适当的职权范围内都要身先士卒。军官的级别越高,越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走出去见下级军官,而不要让下级来见他们,除了制订协同作战计划的时间外。”他还认为:如果士兵们知道,将军也同他们一样有被子弹击中的危险,那么他们就会从心眼里敬重他,愿意听从他的命令。“从舒适的反掩蔽体里靠电话指挥部队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对此,他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一团湿面条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去推,说:“领导艺术就是这样:你从后面是无法将面条推向前的,面条会从中间变弯。前线的士兵也是这样,除非有人率领才行。”

回答2:

应该是尚武和征服吧。巴顿有一句名言:“战争是人类创造的最高成就”。

回答3:

巴顿精神:进攻,进攻,在进攻。向前奋斗,渴望胜利

回答4:

勇者无敌

回答5:

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