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谁的诗唐代的吗?

2025-02-22 11:11: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译文如下: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首联“东皋薄暮望”中“薄暮”二字点出诗人登高的时间是在一天结束之时,在心理上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望”字是本诗的关键处,“望”字更能表达出诗人在面对人生迷途之时彷徨无助又渴望得到赏识和重用的心态。

颔联是诗人远望到的场景。根据对首联的分析可知,此时他的内心十分彷徨无助,所以诗人看到的场景是晚秋的萧瑟,树干的颜色和远山融为一体,毫无生机。“落晖”二字不仅与首联“薄暮”相互呼应,更是增添了沉闷的气氛。

颈联则是诗人在近处可看到的场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描写可以追溯到《诗经》,同样是落日衔远山,暮色苍苍,鸡栖敛翼,牛羊归舍,《诗经》表达的是“家室相思之情”,《野望》则是通过牧人与猎人的“返”“归”,与独自一人、无所依靠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孤单寂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尾联中“无相识”与首联中“欲何依”相互呼应,再次写出诗人独自一人,似乎无法融入一片祥和的场景之中。但因为采用了“采薇”这一典故,使对尾联的理解变得复杂。所以,本诗中的“长歌怀采薇”让人们认为,《野望》是王绩怀念故国同时也表明其渴望归隐的诗。

回答2:

这个是王绩的诗歌,唐五代的。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为人放诞纵酒,诗多以酒为题材,表现对现实不满,偶尔也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有《东皋子集》。

回答3:

是的,准确讲是隋唐之际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回答4:

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回答5:

王绩 隋末唐初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孤傲嗜酒,颇有魏晋名士之风。
望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日暮时分,我站在东皋村头远望,惆怅徘徊。每一棵树都枯黄凋零,每一座山都披上落日的余晖。牧童骑着牛返回,猎人也骑着骏马带着猎物归来。互相看看却不相识,只好唱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其中徙倚欲何依一句中欲何依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归。绕树三匝,何处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