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
梵语gun!a。音译作惧曩、麌曩、求那。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景德传灯录卷三有如下记载,梁武帝问于菩提达磨(大五一·二一九上):‘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盖此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所谓真功德,乃净智妙圆、体自空寂,不求于世。往生论注卷上亦详论虚伪、真实之二种功德。大乘义章卷九(大四四·六四九下):‘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胜鬘宝窟卷上本(大三七·一一中):‘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梵gun!a -sa^gara ),其贵重如宝而谓功德宝(梵gun!a -ratna ),其他尚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庄严、功德林等多种名称。〔维摩义记卷一(慧远)、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吉藏)〕(参阅‘利益’2809)
【回向】
(一)梵语pari^n!a^ma。又作回向、转向、施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
(一)依般若空之说,若了无回向者、回向法、回向处之心相,方可谓真回向。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回向品(大八·五四八中):‘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诸佛不许取相回向故,(中略)是回向取相分别故,名为杂毒。’
(二)慧远之大乘义章卷九分回向为三种:(1)菩提回向,回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念众生故,回己所修一切善法,愿以与他。(3)实际回向,以己之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
(三)于华严经疏卷二十六中,澄观列举十种回向之名,而总括为三:(1)菩提回向,即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比向证。(2)众生回向,即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3)实际回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别行向圆融行。除上述八种回向外,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二回向则通于果(即菩提回向)及实际回向。
(四)依净土宗之说,回向有二:(1)往相回向,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之功德于众生,而愿共生净土。(2)还相回向,已生净土后,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众生,以期共向佛道。
(五)道绰于安乐集卷下,解释回向有如下六种:(1)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待得六通后,再返世间救度众生。(2)回因向果。(3)回下向上。(4)回迟向速。(5)回施众生悲念向善。(6)回入去却分别之心。〔无量寿经卷下、往生论注卷下、华严经探玄记卷八〕
(二)又作十回向位,乃菩萨阶位之一。(参阅‘菩萨阶位’5221)
功德有两种,有入世的功德和出世的功德。入世的功德是人间福报的资粮,出世的功德是成佛的资粮。
回向,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或净土。菩萨不能贪着功德。在金刚经中这样说的。
阿弥陀佛 末学认为回向有两个方面,第一点诚如楼上所说把自己修持的功德回向给自己历劫的冤亲债主,令他们早日解脱。第二点是通过回向来放下自己内心中的执着,对法的执着,对一切的执着,佛说众生苦我苦,众生快乐我乐,慢慢的,我们在这学佛回向之中忘记了自己,一切都为众生,慢慢的,我们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私自利,没有了执着,妄念少了,心清净了,走向觉悟智慧的道路。
阿弥陀佛 恭敬合十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虽本有性德,但以缠缚在妄想执着之中,性德无法显现,故须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来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持的功德称为修德,譬如明镜,镜面上盖满了种种污垢,镜光不能显现。镜子竟同废物。但当我们努力去擦除尘垢,一旦功效圆满,尘垢全消,“镜净心明,本来是佛。”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行人应抓紧修德,才不辜负本有的性德。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比如念金刚经100遍,将此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