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听过关于历史朝代的描述,尧舜禹在之后就是起义,他们都是单个的名字,这就代表一个人那时候是善让制,谁有本事谁坐那个位置。但是到了启的时候,他把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就从禅让制变成了嫡长子继承制。
山上字本身是有好处的,它可以让有能者居之,但是随着一个国家本身面积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制度就不合适了。因为要在一个国家之内选出一个最有能力的人,怎么选不再是原来那种部落的形式了,如果就是一个部落的话,那大家彼此接触都挺多的,谁的能力更强,那就选谁,这个没有问题。一个国家人那么多,没有办法选出一个相对最有能力的人,自然最好的权利过继方法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皇帝本身有的权力也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大,毕竟流通面积还没有那么大呢,他们的儿子相对比较少,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权力之争。比如说启在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就没出现过什么问题,而且据说管理的也还不错。但是当启的儿子转给自己的儿子的时候就出问题了,五子夺嫡,他们5个儿子都想当这个位置,就相互争斗。这是最早的皇家争斗,为了获得这个皇位的继承权,也就是争夺太子的位置。
这种敌长子继承是有,好处就是确定了要培养哪一个继承人,然后就从小或者从青少年时期就培养他的这种治国理政的能力。相对来说能力成长比较快,然后从小跟在他父亲面前,耳濡目染,自然也比普通人要更有优势,但也会出现很多权力之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自古有权力交接的地方就有争斗,尤其是这种权力的交接还是不确定的时候。
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
退位制度,也被称为“天命”制度,其基础是统治者的统治权是由神灵授予的,如果统治者不能公正地进行统治,就会被剥夺。在这一制度下,统治者是从统治王朝的贵族中挑选出来的,当他被认为不再适合统治时,他会退位。
向世袭制的过渡始于西周(前1046-771年),当时国王的权力开始下降,贵族开始获得更多的自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开始将他们的头衔和土地传给他们的后代,退位制度逐渐被继承制度所取代。
在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世袭统治的趋势继续加强,各个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开始将其权力传给其后代。这导致了一些强大而独立的封建国家的出现,每个国家都由不同的贵族家族统治。最终,战国时代(前475年至前221年)出现了七个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并最终形成了秦国,秦国将继续征服其他国家,并于前221年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王朝——秦朝。
这个新王朝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体系,这个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并将成为后来所有中国王朝的典范。皇权制度的基础是统治者的统治权通过统治家族而不是由神灵授予,它将保持2000多年,直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1911年的清朝灭亡。
当时大禹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所以就变成了世袭制,这是从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的。
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是大禹建立起来的,大禹因为治理水患有功劳,所以大家十分尊敬爱戴他。当时各个部落的首领的最高长官是舜,舜也十分看好这个年轻有为的禹。于是在他年老的时候决定让位于禹,可是当时禹还不答应,想要把这首领的低位让给舜的儿子。
这是由于在国家的变迁过程当中,对一些政策进行了改变,所以才会让制度进行改变。从夏朝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制度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