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太阳光射入大气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发光的,但是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每一个大气分子就变成了一个散射光的光源。它们向四面八方发出光来,在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如: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波最容易被大气分子和微粒散射出来。波长较长的如:红、橙、黄等颜色的光波透射力最强,它们能透过大气分子而保持原来的前进方向。这样,光波的分离作用就此发生了,而颜色也就出现了。对于下层空气分子散射来讲,主要是蓝色光线被散射出来,所以天空呈蔚蓝色。
这是光的散射所致,大气中的微粒尘埃或大气密度起伏不定,都会引起大气光学性质不均匀,对光产生散射。蓝光比红光易于散射。仰望无云的天空,看到的是被大气散射的太阳光,蓝光较强,故天空呈蓝色。清晨和黄昏时,太阳光沿地平线方向横穿大气层,蓝光被散射,到达眼中的是红光,故太阳呈红色。中午太阳光垂直穿过大气层,通过距离较短,各种色光散射都较少,太阳光呈现白色。
在无云的晴天,天空多是蔚蓝色的。可是仔细观察一下,这种颜色也是随时在变化的,有时深一些,有时发白。在空气里飘浮着很多细小的微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对太阳的混合光起分散的作用,在光学中叫做“三射”。空气中微尘和水滴的散射能力和光波的长短有关,光的波越短,散射能力越大。在太阳的混合光中,紫光的波长最短,散射能力最大。太阳光线射入大气时,最初散射最强的是紫光。但是,紫光在没有到达地面之前就已经散射掉了,接近地面的紫光很少,而蓝光最多,所以我们在地面看天空是蓝色,而在高空则逐渐变成紫色。
如果空气中含有很多较大的水滴和微尘时,也可以散射波长较长的黄、红、绿等色的光,所以有时天空颜色发白/如果是在傍晚或早晨,由于太阳斜射地面,通过较厚的空气层,蓝光在没有到达地面前就被散射掉了,而红色和橙色的光却被散射到地面上来,所以天空就会发白,有时还会出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