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称号的区别
古代的帝王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很多称号,例如庙号、谥号、尊号以及年号。这些称号大多来自史书记载。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梳理。
庙号
庙号的使用始于西汉,终于清朝,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的名号。一般一朝一代的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为太祖,而其弟在其后,所以称太宗。当然也有朝代前几个皇帝都称祖,譬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的努尔哈赤称太祖,而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在隋朝之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必须是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的才能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含有褒贬之意。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予。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就已出现,在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又将其恢复,直至清末取消。谥法有固定的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当然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个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尊号可以是生前所加,也可死后追加。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尊号在开始使用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变得越来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由此可见,这称号得有多长。
年号
年号是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而根据自己思想所起的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的首创是西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从那以后,每一位皇帝上位都必须改年号。在明朝以前,皇帝每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祸都会改年号,而到了明清时期,每个皇帝的年号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现在常用来称明清皇帝的名号即是他们的年号,如洪武、嘉靖、宣德、康熙、乾隆等。
谥号,乃帝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或褒或贬而评定之称号。尊号,是尊崇帝王之称号,有的在死后评定,也有在生前年号: 中国古代帝王为表示在位的年数而确立的名号,称为年号由武帝最先采用,用以纪年。庙号:指君主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所设的名号。
古代帝王的称谓比较特殊,除名字外,还有谥号、尊号、庙号、年号。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或后人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是根据每个人的辈分,然后拟定专门属于自己的号,讲究就是皇帝用了的字别的平民不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