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门银矿床
吉林四平市梨树县山门银矿床是大型银矿床,产于吉黑褶皱带依兰-伊通深大断裂旁侧次级断裂带上,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上奥陶统石缝组变质碎屑岩的接触带及接触带附近的断裂裂隙中(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1990)。山门银矿床与庞西垌-金山银矿床同属蚀变构造岩型。
矿床热液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以及水云母、粘土矿化等。以矿体为中心往外,出现显著的蚀变分带现象。中心部位蚀变强度大,出现黄铁绢英岩化,与矿体位置大致重合。硅化规模与矿体厚度、硅化强度及矿化富集强度成正比。碳酸盐化和水云母、粘土矿化属晚期蚀变,多分布在强绢英岩化带的外侧,金属矿化程度低。
2.河台金矿床
广东高要河台金矿床地处云开地块东北部的吴川-四会围限断裂带的西侧赋,存于河台韧性剪切带中,是蚀变糜棱岩型金矿床(Zhou,1992;王鹤年等,1991;广东省719地质队,1987)。河台金矿床热液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铅锌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绢云母化作用与硅酸盐矿物的水化作用有关,绿泥石化由铁镁矿物黑云母等水化作用形成,硅化主要以次生石英、硅化脉和燧石形式出现,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铅锌矿化等在蚀变围岩中常呈浸染状分布。
围岩蚀变分带性明显,受构造变形强弱的制约。在围岩蚀变带的近中心部位,是狭窄糜棱岩带,以硅化和含金硫化物的异常发育为特征,也是富矿体产出的主要位置。在外侧,热液蚀变存在于初糜棱岩中,由绢云母和绿泥石化带组成。热液蚀变作用与阶段性的变形作用伴生,表现为早期的蚀变产物黄铁矿和石英等在后期变形作用和热液蚀变作用中发生破裂、充填和微裂隙的重新愈合。
总体上,作为蚀变构造岩型的贵金属矿床,庞西垌-金山银金矿床与山门银矿床、河台金矿床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热液蚀变与构造变形作用共存,热液蚀变均存在分带性。从蚀变带的中心向外侧,热液蚀变矿物组合和热液蚀变强度均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蚀变作用与矿化密不可分,矿体产在蚀变带的中心位置,与硅化和黄铁矿化关系尤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