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般走1公里需要12分钟。
成年人平均速度为0.8米/秒,走1公里12分钟。
中小学生平均速度为0.4-0.6米/秒.走一公里要18-24分钟。
一公里就等于1000m。成年人走路一步的距离大概是0.6到0.7m。
速度约为1m/s,所以1000m需要1000s,大约在16到17分钟左右。
徒步技巧:
1、龟步
在长途行走过程中,不要以为昂首阔步的大步向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要知道步幅大是利用腿部肌肉的爆发力,这毕竟是有限的。
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持久力,凡事都不能一步登天。所以步幅小一些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充分利用我们腿部肌肉的韧性,它们对持久战是相当有办法的。
2、吹气
跟着就是要调节我们的呼吸了,要努力让自己的呼吸与运动呈有节奏的状态。令肌肉持续缓慢而不休止地运动,再加上平稳均匀的呼吸。简单地说就是几乎每走一步呼吸一次。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就能做到平均每两~三步就换气一次。
如果我们不习惯的话,也可以强迫自己呼吸,只要大口地吹气就可以了。但要注意,不要太过强求,不然会拉伤肺部和肋间肌的。调匀呼吸是保持体内能源的好方法。
3、利用肌肉
要使走路变成有节奏的最自然的有氧运动,上下坡时,也要随着这种节奏尽量利用肌肉的运动,尽可能的减少骨骼和关节的负担。
尤其是在下坡时,特别是那些长程的下坡路,这是要善于利用双脚,使其可发挥立刻停止的作用。因为与其在长程下坡后骨骼和关节有不良影响的话,倒不如让肌肉承担多一些会比较好。
4、休息补充
还有在路上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及适时补充能源。每走上相当一段时间或路程后,要适当地休息片刻。休息时应摄取一些马上能转化成能源的糖类和水分,使身体及时得到补充,以求快些恢复体力。
并可松开鞋带,但必须记住未到宿营地前,千万不要脱下鞋子。因在长途行走中,双脚会稍微发胀,中途休息脱鞋,下段路只会使你苦不堪言。
通常来说,1公里路需要走11-12分钟。
正常成年人的步速一般的是1.5m/s,即5.4km/h。而老年人和小孩的步行速度会稍慢一些,通常为0.4米/秒到1.4米/秒。
而有研究结果发现,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险就会下降12%。比如,在75—84岁的老年妇女中,走路最快(速度大于等于1.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为92%,而走路最慢(速度小于等于0.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仅为35%。
扩展资料:
不知不觉间,朋友圈的“晒步族”越来越多,每天的步行量排行榜让很多想要运动却又坚持不下去的小伙伴们找到了新的动力源泉。事实上,即使只是步行,也并非量越多越好,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身健体,步行自然也要量力而行。
提到这个问题,最广泛流传的版本当然是“日行一万步”。但实际上,日行一万步的量,并没有权威的研究证据支持。每天一万步这一说法,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日本的manpo-kei计步器。
随后,日本厚生省接受基于计步器追踪的体力活动研究结果,在2000年制定了“健康日本21”的健康促进计划,对国民提出了每天的步行目标:男性 9200步以上,女性 8300步以上。
一般标准是步行每公里15分钟。长距离步行,考虑到人的耐力问题中途休息,速度更慢些。
正常人步行速度,主要看个头和习惯,还有男女。不考虑走路习惯,每步的距离有个标准,男性:身高X 0.415 =步距,女性:身高X 0.413 =步距。一步的距离,是指立正后,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迈出一步,从后脚脚尖到前脚脚跟的长度。
左边是谷歌地图的步行速度,1.39米/秒,这应该是按照西方人身高来的。右边是高德的步行速度,1.13米/秒,按中国人身高来的。
我自己试过,我不穿鞋身高165cm。赤脚走路,饭后散步漫不经心式的慢速走,每秒1步(跟人心跳有关),每步50cm(一块地板砖的宽度),速度50cm/秒。正常大步走(单人上学上班去超市路上),接近每步1米,速度是1米/秒。
我这身高和走路习惯,这个速度算下来是每小时走3.6公里,每公里耗时16.6分。穿鞋高度增加就更快些,接近标准的每公里15分钟。跑则更快。补充一下,我个人走路速度,也就是抬脚速度是偏快的,恋爱时有几个女朋友这么说过。再附送大家一个步行能量消耗表
一个正常成年人走1公里路需要15分钟左右,最佳答案说10分钟以内,那就必须得小跑了!
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一个健康成年人在平直无障碍的道路上,每小时走5公里,也就是每步1.4米,每秒走一步!
这在实际生活中根本达不到,在无障碍的城市街道上,一个1.7米高的成年人,每小时走4公里左右,也就是说走1公里路在15分钟左右!
第一,要看你的年龄;第二,要看你的个子大小;第三,要看你的速率;第四,要看你的性格。差不多了,如果以上的那些条件你都占优的话,十分以内差不多了;否则就要多走会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