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死后穿寿衣,有什么讲究吗?中国人讲究孝道,礼仪之邦,尤其是古代,更加的讲究,不像现在形式大于内容,古代的讲究是非常多的,而且是那种“上行下效”,从皇帝开始的,古代皇帝老子去世后,虽然是刚登基,可能心里非常高兴,还是要去给老皇帝守孝,而且还要忌讳很多,当然寿衣也是其中比较讲究的,而且过去只要是寿终正寝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寿衣,有的还要请人制作。
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水浒传》中的王婆,打着让潘金莲做寿衣的旗号,给西门庆做媒,其实就是这样的桥段,而手艺好的人才能给人做寿衣,不像我们现在都是那种做工很差的流水下寿衣,古人讲究孝道,一般要给父母做几套寿衣,就像在人间一样,要有个更换的,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定做。从鞋袜、衣服、裤子、帽子等一应俱全,有的甚至连金银首饰也都有,就是希望死者到了另一个世界能够有吃有喝,尤其是富贵人家,更是如此,恨不得把在家使用的一切都原样打造一份,只是色彩上会有讲究,白色、黑色、红色为主,一般很少有花纹,数量上取单数,跟祭祀时的习俗是一样的,根据死者的年龄,寿衣准备的数量也不同,依次为7件,9件、11件不等,年龄越长的准备的越多。
不同的地方:古人非常有智慧,为了区别于人间,寿衣在制作的时候都是跟人间是一样的,但是一旦人死了以后,无论是衣服和裤子,上面的口子都要去掉,不能跟人间一样。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中国人爱面子,有时候到了形式多余内容,在丧葬这件事上尤为如此,无论是墓地、还是寿衣,总之方方面面都想讲究,而且也心知肚明,这些做给活人看的,其实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比啥都强,甚至有人嘲笑这种形式主义,叫做“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活着体面比死后体面重要:中国人爱面子,其实自古都是这样,也有人说“逝者为大”认为一切事情都要给他让路,从情理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是打着这个旗号铺张浪费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现在的丧葬手续繁杂,各种引导消费层出不穷,作为子女的碍于情面不好说啥,只能在那些所谓的知宾诱导下胡乱采购,即浪费钱财又污染环境,但是又没有办法,毕竟这可能是为亲人做的最后一件事情,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有时候这种形式多余内容了,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亦可以说是丧葬的陋习了。
古人对穿寿衣有着很大的研究,他们一般穿上衣的件数是单数,除此之外,选用的颜色一般都是红色或者是蓝色,更加重要的就是这些寿衣他们的制成原料都是采用一些棉布,而不会采用一些动物的皮毛。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状况,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古时候思想比较的保守,封建的一些事物的看法比较的理性,这也因此让古人流传的这些别具风格的一些民间习俗,其中有很多的习俗在当今社会都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过去在人们去世之后,我们对他们的处理办法一般都是进行土葬,土葬的过程也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对尸体进行一个简单的收拾和清洁卫生之后,再把它放入棺材里面,之后买进口中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对死者穿寿衣就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必须按照老规矩来。
首先这些衣服的外观和颜色一般都是比较鲜艳的,红色或者说是蓝色来制成的,因为这样你来可以给人一种比较体面的感觉,不会让人感觉太过于的悲伤和凄凉。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这些衣服的件数一般都是单数,不会采用双数,而穿衣服的件数还和死者的年龄有关系,一般来说他们两者之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因此综上所述,穿寿衣并不是一个普通和简单的事情,他同样也有着自己的严格规矩,只有在完全遵守这些规矩的前提之下,我们才能够对死者进行一个很好的埋葬。已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同时通过遵守这些传统习俗,也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这是有利于增加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的。
民间相传,亡者在阴间地府的时候,每天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这种严寒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场景。正是因为如此,才会给他们提供棉衣和食物,希望在阴间能够吃饱穿暖。
死去的是男性,就是自己的儿女替他穿上。死去的是女性,则是女儿或者儿媳替她穿上。寿衣的制作最好在闰年,因为时间长,代表着长寿。
古代人死后穿寿衣这是有一定讲究的,他们为了表现自己美好的意愿,想要羽化成仙,这是他们对于死亡之后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