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苏州的地方戏曲,都有几百年历史,素有苏州“三支花”之称的艺术形式是评弹、昆曲和苏剧
苏州评弹分为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两种形式。苏州评话只说不唱,题材多属朝代更替、军事争战、国家大事、唱词为诗赞体,格律继承七言古诗,讲究精练、形象。唱腔有鲜明的吴地民歌特点,能叙事,能抒情,吐字软糯,曲调优美。
苏州弹词的书目虽有长篇、中篇及短篇之分,但传统的弹词书目多为长篇,有《三笑》、《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50余部传承。总体上说,苏州评弹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以说、噱、弹、唱、演为主要手段的表演体系,形成了理、味、趣、细、奇的美学特征。
苏州评弹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诸多规范的表演程式。如评话的“手面”和“面风”,弹词的“六白”、“八技”等。无论是评话还是弹词,苏州评弹在“说”的技巧中十分讲究一个“噱”字。艺谚有“噱乃书中之宝”、“一噱遮百丑”之说。“噱”即逗趣、雅谑,风趣的谈吐、滑稽的描绘、发噱的穿插,在苏州评弹中俯拾皆是,反映出苏州评弹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 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如今的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苏州弹词,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戏曲艺术。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说的部分融合叙事与代言为一体,既有第三人称的表叙,又有第一人称的角色。
评弹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