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额上理论上可以兑换出等额银两,但是在考虑佣金的时候需要支付的。就是实际上你是不能用仅用一百两的银票换出一百两的现银的。
再有,钱庄主要是靠放贷来获取利润,就是说存时只有很少的利息,对于大额数目基本可以忽略,而借贷甚至可以借贷半年高到本金的30%。古代的银票发行和中国的纸币发行历史有关。北宋的“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以使用纸币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纸币。清初不印制纸币,后由于国家困难,印发“户部银票”,简称“官票”。以后又发行“大清宝钞”,简称“宝钞”,面额复杂,很快就急剧贬值。到咸丰末年、官票已成废纸,宝钞一贯仅值二三文。同治以后,停止使
用纸钞货币,仍行铜钱。
银票发行和中国的银票发行历史有关。清代发行的银票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银票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清代的银票,除政府印发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之外,清末官私银钱行号和私营银钱店也在印发钞票。其中私营银钱店又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多种称谓,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行业。其业务主要是兑换银钱和印发钱票银票。起着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私人钱庄印发的银钱票,印刷质量简单粗糙,票面金额数字多用手书写,缺乏必要的防伪措施,使得当时的币制更加混乱。大清银票本为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用于流通的银票,这种银票有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因此被广为使用。银票的使用在中国始于宋朝,最早出现在当时的四川地区,被称为“银票”,但那时银票还不太规范。到了清朝,银票的使用规范起来,被广为使用,清朝政府定其名为“大清银票”。[1] 证解释清 末有实银两和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其重量和成色各地不同。虚银两是一种记帐货币,有一定的含银量,并无实物。明 袁可立《报毛文龙战事疏》:“毛文龙统兵深入闫王寨,与奴贼大战。斩级三百七十一颗,生擒真夷四名,请发赏功银两。”《水浒传》第四回:“ 赵员外 取出银两,教人买办物料。”《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将一船人身边银两行李,尽数搜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只得把膏腴之产尽数卖掉了,凑着偌多银两,与 满生 带去。”[1]等值,因为清朝的银票不能说是纸币,简直是支票啊,随时可以去银庄取相应数目的银子,要是不等值,那不疯了么……你见过支票上面显示的数额和实际数目不同的么?当然,手续费还是要给的,但是应该不是在面值上做手脚。
肯定不相等,要不银铺谁养。现在的银行都靠信用卡,信贷挣钱,没利润谁开银铺。
应该是,早期纸币就是兑换银两的凭证,日本现在纸币还叫日本银行券。
不等值 银两使用久了会有损耗 会降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