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
——献给青年志愿者
西南千重岭
云贵万座山
连绵起伏的莽莽群山
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就是这些山啊
阻隔了太多太多的声音
遮住了太多太多的目光
挡住了太多太多的脚步
岁月悠悠
年深月久
山中的日子如同磨盘
周而复始的磨出单调和寂寞
磨出闭塞和愚昧
磨出落后与贫穷
"册望册望,
贵州的西藏。"
"麻山瑶山,
乱石旮旯天上干。"
"黔西大方包谷沙,
威宁毕节苦荞粑。"
多少辛酸的民谣啊
唱出了大山深处的艰辛和苦涩。
可是,路再远山再高
也挡不住山里人对幸福的向往
挡不住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
那摇摇晃晃的木楼教室里
那破破烂烂的茅草房教室里
那黑漆漆的山洞教室中
孩子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但他们眼睛明亮书声朗朗
然而在更多的地方
却是农家孩子读书难
要么没钱读不起书
或者没有老师上课
要不就是没有教室
贫穷像一根绳子
勒住了山里人的脖子
捆住了孩子们的双脚。
大山在呼唤
呼唤真情与关怀
呼唤良知和责任
呼唤爱心和奉献
共青团的歌声在飞扬
手、爱心与鸽子的小红帽在飞扬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旗帜在飞扬
青春的脚步在大山中飞扬
他们来自深圳、青岛、大连和宁波
来自贵州的大城市
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
他们走进大山深处
走进山里人低矮的茅草房
来到破旧简陋的教室里
来到贫瘠荒凉的田间地头
支教、支医、支农
他们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播撒
把春天的信息传达
把希望的种子种下
他们像火柴头一样划着
点燃爱的星星之火
把大山中的岁月照亮
遵义市一个叫藤明龙的商人
来到瑶山腹地支教两年
不仅挥洒心血与汗水
还慷慨解囊
捐献了5万多元资助学校和学生
4各失去了父亲的失学女童
因为他而重返课堂
因为他父亲般的关怀
而称呼他为"爸爸老师"
当藤明龙站在领奖台上
手捧"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的金牌时
他说:我现在最想干的事
就是把这块金牌卖掉
再资助一些失学儿童
藤明龙就是一根划燃的火柴
给大山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藤明龙就是一缕春天的阳光
给予大山里的幼苗
每一点红和每一点绿
更多的火柴划亮了
更多的春风吹来了
更多的阳光洒进了大山里
青春与激情在涌动
光荣与梦想在心中
服务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啊
摩肩接踵
步履匆匆
他们来到了册望
来到了麻山瑶山
来到了毕节大方
走进这千重岭万座山
一个叫徐本禹的大学毕业生
放弃读公费研究生的机会
来到大方县的贫困地区支教
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
打破百年惯例
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入学资格
支持他当一名志愿者老师
于是 阳光洒进了狗吊岩小学的山洞教室里
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
从漆黑的山洞里传出
穿越杂乱的岩石
回荡在群山之间
于是 阳光洒进了大水乡小学的篱笆墙教室里
孩子们听懂了普通话
学会了唱国歌
知道了什么是祖国
他们深情的朗读:
"春天来了,
草木发芽,
春雨沙沙......"
徐本禹曾是一个大山中的独行者
白天舌耕于破烂的讲台
夜晚笔耕于昏暗的煤油灯下
孤独和寂寞是他最好的朋友
当《西部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
出现在网上以后
众多的脚步追随而来
众多的目光追寻到此
一所崭新的希望小学
也悄然出现在大山脚下
成为青年志愿者永恒的丰碑
徐本禹感动了沉默千年的大山
感动了贵州
感动了2004年的中国
他以朴素而高大的形象
诠释了一个人对群体的关爱
对社会的责任
对国家的忠诚
对整个人类的朴素情怀
那就是:
爱心为本
感念苍生
我们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
缺少的事偶像和英雄的标准
我们的生活并不缺乏色彩
缺乏的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和一种生命的价值
缺少的是有力地握手
持久的微笑
和永远的感动
若问世上什么最美
夏花之烂漫
秋叶之静美
若问世间什么最香
送人玫瑰
留手余香
若问人间什么最快乐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青春在高原闪光
激情在大山里燃烧
梦想在希望的土地上实现
大山张开热情的双臂
敞开宽阔的胸怀
昂起沉睡千年的头颅
深情呼唤——
呼唤真情与关怀
呼唤良知与责任
呼唤爱心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