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冀《瓯北诗话》:‘(苏轼)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众眼纷纭看“东坡”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泛颍》苏轼)
"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 《苏文忠公赠太师制》宋孝宗)
"苏海","波澜浩大,变化不测"(《吕氏童蒙训》),"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御制苏文忠公集序》宋孝宗)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传》林语堂)
注:原著英文名为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乐天知命的天才:苏东坡》
"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苏轼传》王水照)
"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法国世界报2001"一千年的12位东西方英雄"专版)
"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苏诗研究史稿序》王水照)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认为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的看法却相反,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他们各说对了一半,苏轼恰恰是这看似矛盾的二者的统一。"(《苏轼研究史》前言曾枣庄)
"当我一旦认识了东坡先生之后,就将他作为偶像加以崇拜。他是中国的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苏东坡在黄州》后记饶学刚)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6),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虽经仁、英、神、哲、徽五朝,然主要活动期却正当熙宁变法与元佑更化间。此乃苏子之大不幸,亦乃苏子之大幸。当变法时,新党目之为旧;当更化时,旧党又视其为新;为旧为新之间,以其缺乏权变,故坎坷终生,此苏子之大不幸也。然其生前死后,宋代文士之争事东坡,却又宛如众派归江,百川汇海,'天下争趣之,如诸侯王之求封于西楚'(王世贞《书苏诗后》),以苏门相尚相矜者亦不乏人,此又苏子之大幸也。政治之党争与文士之争党,构成奇特之苏东坡现象。"(《论苏东坡及其词》薛瑞年)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参寥
“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陆游:《题东坡贴》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认为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的看法却相反,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他们各说对了一半,苏轼恰恰是这看似矛盾的二者的统一。"(《苏轼研究史》前言曾枣庄)
"东坡先生人之麟凤也.其文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其诗似李太白;而辅之以明理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窃尝以为书仙."
--------赵秉文<<滏水集>>
“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
———秦观《答傅彬老简》
还有就不是古诗文的了.这里有http://tieba.baidu.com/f?z=545882961&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B%D5%E9%F8&pn=0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那里,他...正如他的那句诗:"一蓑风雨任平生。"
其他人物对苏轼的描写:
廖行之 青玉案
片帆稳送扁舟去。又还踏、江湖路。回首京城旧游处。断魂南浦,满怀装恨,别后凭谁诉。
长歌击剑论心素。有志功名未应暮。自诵百僚端复许。归来犹记,东坡诗语,但草凌云赋。
张舜民 苏子瞻哀辞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http://tieba.baidu.com/f?z=545882961&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CB%D5%E9%F8&p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