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於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於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後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於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後可打孔後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後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於书写。
加工後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於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
古代中国的简,前人据汉代记载,认为不同的书籍、文书种类有不同的长短规格,如经、子、或诏令等等,其简长度不同。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汉初时还未有系统的定制。
秦至汉初,简的形制体例趋於复杂。在编缀成篇後,可以分栏书写。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编年纪分为上下二栏,而吏道分为五栏。
有些分栏书写的竹简是用朱红色的栏线,有些虽无栏线,却有锋刃划出的横线,可书写得十分整齐。
制作精好的简书,简面密接成片,能够和帛书一样写字作画。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绘有插图,《艮山图》、《人字图》。
所有的出土古简上的文字,皆是用毛笔书写。所蘸的是黑色的墨,完全没有用漆书写,亦无用刀刻。
书写的笔大多较硬,因而能写出很细小的字,在相当窄的一支简上,有可以双行书写。
有些简书原有标题,包括书题、篇题、章题等。书题每每写在第一支简,或最末支简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写於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简卷收时最外的一支上。篇题大多写在篇文之末。章题有时写在章首的简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