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六年,孩子在学校里主要学什么?相对于知识来说,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不这样做很别扭,很不舒服。比如,饭前便后养成洗手习惯的人,如果方便后不让他洗手,吃饭前不让他洗手,他会很难过,很不舒服,总觉得一件事情没做掉;比如在家里,有鞋子脱下及时整理摆放好的习惯的人,对于那些走到哪里就脱到哪里,东一只,西一只的乱扔,会很不习惯,如果说了不听,他宁可自己辛苦点,也要把鞋子摆好。这,就是习惯!
一二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黄金年级。错过了一二年级,再来补救很费时,而且效果很不好。即便是我们大人也一样,第一印象对我们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两个年级中,又以一年级为重,一年级是习惯培养最好的一年,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一年。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 那一年级的孩子该培养哪些习惯呢?
好的习惯有很多,甚至无法一一例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哪些不良的习惯会制约、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是生命的成长。
老师在上面讲课,有的小朋友就把餐巾纸、铅笔、尺子、橡皮等都摆出来,然后自己管自己做小动作,把头钻到抽屉里,爬到桌子下面,或者把橡皮、尺子、铅笔拿来做跷跷板、转折玩;——摆地摊型
有的小朋友屁股往前翘,把凳子后面的脚翘得老高,或者把一只脚垫到屁股下面,坐没坐相;——耍杂技型
有的小朋友,把上课当成看电视,只看,不思,不说,不动;——看电视型
有的小朋友别人话没说完,他就急着喊出自己的答案,以至打断别人的思路和其他小朋友的倾听——唯我独尊型
小朋友一做作业就拖拖拉拉。——消极怠工型 还有的小朋友见识明显滞后于同龄小朋友,缺少基本的自然、生活常识。——认知滞后型
其实,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出现了问题。一年级已经过去大半了,如何在后面的时间里,有效地培养好我们小朋友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一、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
1.作业前学习用品的准备 语文学科课前准备要求:一支铅笔、一把尺子、一块橡皮、一本书、一个练习本。 铅笔盒容易掉到地上,发出响声,影响他人的学习,也容易干扰自己的学习。 在家里也可以采用这种准备方式,做什么学科的作业,就准备相应的学习用品,无关的东西放到边上,不要影响和干扰学习。
2.作业后学习用品的整理 做完作业,及时收拾和整理学习用品,全部整理好,放回原位,才可以离开。 3.整理第二天要用的学习用品 第二天上什么课,该准备什么,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一开始,孩子不会整理,我们提醒、协助他们整理,但是不要包办。 现在的孩子,自己本子忘带了,就说:“妈妈忘记给我放进来了。”很多大人似乎也认为帮助孩子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是自己的份内事,孩子东西忘了,自觉地回去拿;实在没时间,打电话给家里的老人,让他们送。这其实是害了孩子,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这也是害了自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再那么听话,你就会感觉越管越累。
具体训练的方法: 1.“整理书包、课本、文具”计时比赛; 2.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记录表; 3.检查督促;
二、培养孩子耐心、专心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语文课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乱喊乱叫其实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别人,“我不在乎你,我不尊重你,我也不值得你在乎,我也不值得你尊重”。
其次,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1)认真倾听大人的讲话,不随便插嘴;(2)边听边思考,别人讲的哪句话我赞成,哪句话我不赞成吗,为什么?(3)有不赞成的地方,等别人讲完了,再发表自己的观点,赞成的可以给予支持。 然后,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家长讲三四句意思连贯的话,请孩子耐心听完,进行商讨。如周六如果孩子作业做完就带他去看电影这件事。 最后提一点,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在生活的细节中,这就需要我们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共识。不要爷爷这儿可以乱喊乱叫,爸爸那儿规矩森严,妈妈那儿又是另一种景象,这是很不利于孩子形成倾听的品质。
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做人上,“真”比一切都重要。那在学科学习上呢?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我觉得是“思”,一个人不同于他人之处,主要就是他的思考力。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就是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人。 我们不要以为一年级的孩子还很小,我们说啥,他们就会听啥。其实并非如此。孩子们的思考或许会很浅薄,但是这是火种,很弱,但是可能引发燎原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火种生生不息地燃烧,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添把柴。 当今互联网、数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孩子,思维方式和我们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熟悉网络,依赖网络,有什么不明白就找百度,方便是方便了,但容易形成网络依赖症,造成思维碎片化、平面化,没有分寸感与历史感。“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有影响的。”要关注这个问题,上课或者读书,都要让学生有必要的思维训练,有感觉,有体验,有投入,学会辩证、逻辑地看待问题。 从一年级起就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能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努力,如:“先自己动动脑筋,等会儿交流时听听别人的想法是不是跟你一样?”“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比比谁的想法更有道理?”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共同评价。在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相互补充、共同评价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学会发现优点、弥补缺点,在一次次的训练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慢慢养成的,当然要注意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易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和惧怕学习的心理。
四、培养孩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中国有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宋代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课堂上老师围绕课本的学习,对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来说,只是起到方法的引领和基础知识的奠基作用,真正要学好,除了指导学生读课本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有注音的儿童读物、绘本读物等。在阅读课外书的同时,巩固学过的生字,扩大识字量,丰富各种只是,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学习,除了课本知识,还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终生的习惯与生活方式,“这是为学生的人生打底子的事情”。 一年级的孩子,是培养养纯正阅读口味和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他们对成人推荐的读物能比较愉悦地接受,并且在和大人的共读过程中,对文字产生亲近感,体验阅读的快乐。 多读书:每天固定时间读书,在家里设定一个“安静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作业、读书、写作; 读好书:经典,书目推荐,见博客地址 好读书:喜欢读书,孩子读书后,有发表观点的场所,学校里、家里都需要。 读整本的书:每天看十几页,几十页,坚持看,天天看。如李睿毅、胡宇翔等小朋友,已经在看中、高年级学生看的书籍了。如《窗边的小豆豆》等。 五、培养孩子认真作业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1.从最不喜欢的科目开始做,有助于你完成所有作业。 2.每天在同一时刻开始做作业,有助于你提高做事的条理性。 3.在固定的地方做功课。在家里布置一个安静、舒适、光线良好的学习区域。 4. 要让孩子做作业的地方井井有条。把孩子做作业所需要的所有用具,包括铅笔、橡皮、涂改液、胶水、剪刀、纸等。 5. 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坐在孩子旁边。如果孩子不会做,向你求助,你需要提供指导,但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如果你不会或者不确定,可以联系老师。 6. 要言传身教,不辍学习,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7.要对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表现出积极的兴趣。每天通过具体的提问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以及孩子的感受。 8. 观察孩子做作业时的情绪,如果孩子遭受到挫折,或难以集中注意力,可以让他休息调整一下。如果孩子感到心烦意乱,可与老师联系,就作业的质与量进行讨论。
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成人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准则不管好坏,都有其历史的继承性。而这些,归根到底来自于儿童或者少年时代的习惯与养成。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儿童时期的印记总或多或少的带入成年。而在成年之后,好习惯要继承张扬十分困难,坏习惯要马上克服,亦绝非易事。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憧憬着小学生活,上小学时他们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当他们背上新书包,进入一年级学习时,兴致勃勃,充满着新奇与自豪,可是没多久,有些孩子就因缺少学习兴趣而感到学习疲劳,视学习为畏途,书包似乎越背越重了。对此现象教师们一致认为,小学学习差的孩子中绝大部分不是由于智力低下,而是由于注意力分散,学习习惯差。 一、学习习惯是什么 学习习惯是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例如,当一个孩子养成了晨读的习惯,每当早晨起床后,就会自觉地拿起书本大声朗读起来。孩子认真地学习,及时预习和复习,上课注意力集中,笔记工整清楚,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积极应对等等都是学习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学生的学习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不会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 日本心理学家调查过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结果表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习惯的得分并不增加。据此认为,学习习惯是在小学一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难有多大改进。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良好习惯也越容易巩固住。不良的学习习惯发现得越早,也越容易纠正。 孩子的不良习惯积累越多越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习惯,因为任何习惯都是比较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要想改变它,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费很大的力气。例如,有的孩子形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即使在教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有时好 了几天却又犯了。犯了又改,改了又犯,这需要长期的意志锻炼,有时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那种认为小学一年级要让孩子放纵一些,到了高年级再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习惯形成的标准一般有三条:一是动作的速度,指经过多次反复练习,组成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动作的敏捷性逐步提高;二是动作的质量,指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该不断提高;三是学习者本身的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不断维持相对平衡。如果学生某种学习活动达到上面三条标准,说明他某种学习活动的习惯已经养成。 二、学习习惯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 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心理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积极思考问题以及认真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的形成,主要靠外力作用,很少出于内部自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随着学习认识的提高,把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动力,使学习习惯形成更趋于自觉性,表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努力学习。 2、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的学习习惯是具体的、简单易行的。例如,上课铃声响立即进教室准备好上课的文具用品,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这些都是小学低年级容易做到的。但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随这学习认识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增长,那些抽象的比较复杂难做的学习习惯、应用系统学习方法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将日益得到巩固。 3、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 孩子在小学一年级,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稳定的。例如,语文课能认真听讲,但数学课听讲却不认真。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良好的学习习惯日益稳定,例如,对各科出现的疑难问题都能独立思考等等。 4、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 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习惯的形成是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就是坏习惯代替好习惯。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特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学习习惯。克服坏习惯首先要使孩子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树立克服坏习惯的信心决心。其次是锻炼孩子与坏习惯斗争的意志力。意志在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形成。例如,有的孩子既想学习又想看电视,为培养家里开着电视时自己能坚持学习,经过多次反复,就能形成当别人看电视时仍能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并且在学习任务未完成时,再好的电视节目也不看,这种学习的专注习惯就是慢慢锻炼形成的。习惯具有稳定的一面,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锲而不舍,不良的学习习惯终会被克服。 5、一年级孩子应培养的学习习惯不能超越孩子的年龄特点。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学习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应主要培养哪些习惯。 (1)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认真做功课,自己负责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对孩子的好处:培养孩子做事情专注的习惯;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踊跃举手发言。培养孩子上课的参与意识。 (3)书写规范。培养孩子规范书写的习惯。 (4)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5)珍惜时间,学习时不磨蹭。培养孩子珍惜学习时间的习惯。 (6)自己看课表,整理书包。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7)认真、细心、不马虎。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态度。 (8)正确的学习姿势,注意用眼、用脑卫生等。对孩子的眼睛、身体发育有好处。 6、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家长和教师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首先,必须向孩子讲明养成良好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要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必须克服哪些毛病,让孩子心中有数,做起来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落在实处。 其次,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逐步提出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 再次,要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加以指导。例如,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看、查、划、读、摘、想、记”七字决,要孩子熟记并照着去做,然后及时督促、检查,这样便会逐渐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另外,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靠孩子反复多次实践,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经过课内若干时间的练习,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巩固下来。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少年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越学越高兴,越学越主动,这不但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也将发生影响,甚至受益终生。在这一方面,作为家长,也可以像学校老师一样,通过督促以及在家里形成学习气氛,建立学习型家庭,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