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乾隆又来到一个酒家门前,入店饮酒。美酒飘香,开怀畅饮,席间乾隆得知卖唱侑酒的歌女姓倪,于是乾隆即席出了一副上联:“妙人儿倪家之少女。”此联“人儿”合成一个倪字,乾隆认为难以作答,谁知姓倪的歌女却应对曰:“朋言者诸位中一人。”“言者”合成诸字,应对敏捷,对得贴切。
乾隆称赞不已,令赐酒三杯,不料壶中的酒已饮完,只滴数滴,歌女笑道:“冰冷酒,一滴,二滴,三滴。”乾隆沉思片刻,抬头看见园中之花,触景生情猛然对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乾隆南巡时来到白龙寺,当时寺僧正在鸣钟,古刹庄严,钟声悠扬,乾隆顿时诗兴大发。
即令侍从备齐纸笔,挥笔写下“白龙寺里撞金钟”七字上联。随乾隆南下的纪晓岚放声大笑起来。乾隆不解怒目而问:“朕诗虽然不佳,汝岂能当面大笑?”
纪晓岚急忙解释说:“臣非取笑也,是因古人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一句,积年苦不能对,今观此联。恰似天然对偶,不觉喜而失笑耳。”乾隆转怒为喜。
2、乾隆下江南路过遇到一少年,觉得他聪明伶俐,便想考核其智力。于先问其名便知叫阮元,灵机一动想到了上联:“阮元何故无双耳,‘阮’与‘元’看字形有些相似。
一个有拼旁带耳一个没有,本以为会难到少年,谁想少年不假思索便答出下联:“伊尹从来只一人” 乾隆大赞。‘伊’和‘尹’字形对‘阮’和‘元’有异曲同工之妙,且伊尹乃商朝时期一人名,可谓对仗工整。
3、一次乾隆皇帝路经南通,那时候的南通叫通州。乾隆帝路过通州,想起京城附近也有一个通州,大清天下竟有两个“通州”,一南一北。便诗兴大发,咏出一副对子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咏完转身叫大臣们接下联,当时没有一个人对上包括自己。
想着想着来到一当铺门口,听见一小侍自言自语哼出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声音不高正好被冥思苦想的乾隆听见,“妙哉!妙哉!”这不就是我在想的一个绝妙的下联吗?后来小侍得到了赏赐,连升三级。这是一说法。
4、 当时纪晓岚和其他随驾人员都面面相觑无人能对,乾隆便让当地官员在街上立一牌子,征求下联。牌子竖起好长时间都无人来对,后来多年以后山西泽州府的一书生云游来此看到这一上联, 眼睛一亮,随即对出下联:东当庄西当庄,东西当庄当东西。当地府衙上报朝廷,便赐予了嘉奖。
5、乾隆下江南路过泰山,率领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当时庙前正好有野台梆子戏上演《西厢记》,乾隆灵机一动,便对大学士纪晓岚说,联有一联。
爱卿试对如何?乾隆上联说到:“东岳庙,演西厢,南腔北调”。纪晓岚不加思索心口拈来:“春和坊,卖夏布,秋收冬藏”。下联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上联“东西南北”四方,珠联璧合,十分贴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
弘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视。他在《御制南巡记》中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二曰南巡。”[44]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45]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弘历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 清朝的历史上,记载了康熙与乾隆都曾经六次下江南。
说起乾隆南巡,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中,都有许多描述:或是说他修筑堤堰,功泽千秋;或说他把国家大事都扔给手下大臣,自己迷恋在江南美景中;或说他风流成性,挥霍无度……总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实际上乾隆南巡一开始就遭到有些大臣的反对。《清史纪事本末》中记载,乾隆即位不久,听说苏州的景色美如天堂,他很想去江南巡游视察,并派大学士讷亲去江南查看道路。
讷亲从心里就不赞成乾隆南巡,所以他在给乾隆的回奏中说:苏州城外的虎丘还算得上名胜,实际上像一个大坟堆。苏州城里河道狭窄,粪便船只拥挤在一起,过了中午就臭不可闻,根本不算什么风景。乾隆听了讷亲的回报,只好暂时打消了南巡的念头。
洪泽湖
到了乾隆十四年,江南地方官吏为了迎合乾隆,上奏请求乾隆南巡浙江,这一请求正合乾隆的心思,在当年的十月初五,乾隆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康熙当年南巡主要是为了视察水利,乾隆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在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看一看。
第一次南巡时,乾隆来到洪泽湖,视察水利工程,他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黄河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每年到了夏秋两季,洪泽湖水位上涨,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灾。河道总督高斌提了一个方案,建议再增加两座坝,乾隆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高家堰就共有了五座水坝,分别被命名为“仁”、“义”、“智”、“礼”、“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时,根据水势情况,五座大坝可以及时分别调节水的流速和流量,非常有效地保证了大堤和下游的安全。
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江苏镇江金山寺 原乾隆行宫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后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70多华里。
浙江的海宁州和仁和县,是江海的交汇处,每天都要发生两次大潮汐。一旦海堤被冲垮,整个江南将一片汪洋。早在汉朝的时候,人们就已开始在这里修建海塘,以后历代修筑海塘,一直没有间断过。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浙江又一次水情告急,而在海塘施工中又出现了石塘、柴塘之争。究竟是修筑石塘,还是修筑柴塘意见不统一。
乾隆第三次南巡到达海宁的第二天,马上亲临现场,亲自试验打桩。他看到如果修建石塘,必须从旧塘坝向后移数十丈才能打桩,这样势必会毁掉许多百姓的田地和村庄,乾隆看到这种情况说,本来想保护民众,现在反而先害了他们。于是乾隆决定先修筑柴塘,并要求每年用竹篓装上石头加固。
在第五次南巡时,乾隆见到堤坝的泥土被湍急的水流不断冲走,装石头的竹篓都露了出来。于是乾隆决定在可以修建石塘的地方,都改建鱼鳞石塘。
喀尔吉善奏折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海塘工程的建成,有力地保护了江南水乡的繁华昌盛。
乾隆南巡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笼络人心。凡是他经过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减免了赋税。
乾隆对接驾及办差的官员大加赏赐,加官晋爵;将一些原来受过处分官员恢复原职。特别是对前来接驾的老臣,他问寒问暖,赏赐人参、貂皮等物品,还要赏赐他的子孙功名。
在南巡途中,乾隆一方面多次在各地的孔庙行礼,另一方面对前来拜见的文人士子,他亲自命题考试。他出的不少考题,摆脱了科举考试的八股陋习而注重实际应用。如浙江省大修海塘,他就以《海塘得失策》为题。取得一等成绩的考生,立即授予官职,这样就选拔了许多实用的人才。
由于江南一带人才荟萃,读书应试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给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官办学府增加名额。《四库全书》告成后,他个人掏腰包让人抄录了三份,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并命令地方官吏允许学子们拿出来抄录传看。这些举措,对江浙一带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乾隆八旬万寿庆典
阅兵也是乾隆南巡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满族历来有重视骑射,崇尚勇武的传统,历代帝王也都熟练掌握骑马射箭。乾隆历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乾隆本想通过阅兵,训练士兵,扭转颓败的风气,并向江南人民显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没想到,阅兵反而闹了许多笑话。乾隆最后一次南巡阅兵是在杭州,嘉庆皇帝后来回忆那次阅兵时的情形说: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一时传为笑谈。
乾隆南巡,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饱览山川美景。所以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带画师随行,将喜爱的江南景色摹绘成图,在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
南京的瞻园、海宁的安澜园、杭州的小有天园和苏州的狮子林,这江南的四大名园后来都在圆明园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
杭州的雷锋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实景仿制,连景点的名称都原样照搬。
乾隆六次南巡时间表
苏州的狮子林乾隆特别喜爱,于是又在避暑山庄仿建一所。搬进避暑山庄的,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和仿宁波天一阁而建的文津阁、仿无锡的双湖夹镜等多处江南名胜。
康熙南巡还是比较简朴。他第一次南巡的时候,途中经过丹阳、常州、无锡,一路上没有停留,昼夜行船三百六十余里。
康熙南巡时,主要是住在地方官员的官邸,只有在扬州、杭州等地,建造了少量行宫。乾隆下江南就要比康熙南巡奢华得多了。从北京到杭州,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乾隆乘的御舟被称为安福舻、翔凤艇,共有五艘,制作工艺极其精美。整个南巡船队共约有一千多只船。一路上吃的、用的,就连喝的水,都由沿途各地事先做好准备。
尽管乾隆三令五申严禁铺张,但地方官员为取得他的欢心,无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投其所好。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眷恋。但是,这六次南巡,排场一次比一次大,耗费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国库的枯竭,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朝廷中不乏有头脑的官员,多次劝阻乾隆停止南巡,但却多遭到严厉的斥责。
乾隆上谕档
许多谏阻南巡的官员,都被惩处或罢官。在这种高压下,大臣们谁也不敢再说话,眼睁睁看着国库枯竭,国家走向衰败。
民间传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
到了乾隆晚年,他才完全认识到南巡的错误。在《清史稿》的《吴熊光传》中,记载了乾隆说:我当皇帝六十年,自认为自己没犯什么大错。惟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乾隆南巡耗资巨大,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人仿效过。因为后来的清朝国库已经承担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给人们的是一个“康乾盛世”的奢华美景,此后,大清王朝开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