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忧郁伤感的人生基调,一方面是由其自身的气质及个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接受了外国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自卑,忧郁,不群,绝对自由,放荡不羁,不能受任何形式的束缚,是他性格的主要因素。这既与他的童年生活、早期的负罪感有关,还与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弱国的自卑感以及回国后遭受到发展不顺利、受排挤抨击的挫折后所产生的排外的“自闭”意识有关。他的这种与生俱有的悲剧气质,同那个特定时代、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郁达夫童年生活中铭感最深的是孤独。在孤独之后,则是艺术家孤寂意识的生成和心理积淀。在郁达夫的一部作品中,有一段人物对话:
“我真舍不得这画一般的风景,再站一会吧.”
“你看那城下菜田中间有一人在走路.”
“这便是人生的一幅缩写图呀!独自一个人在冷清清的长途,孤孤单单的多寂寞哟!”
郁达夫三岁时父亲去世,这对于已处于困苦境地的郁家家庭所产生的巨大打击与灾难性后果,深深影响着这个家庭中最幼小稚弱的郁达夫的个性心理的生成与塑造。由于早年丧父,所以“由爱妻爱子情操交织成的父爱”对他来说是一个终其一生的空自,空白之后则是无穷无尽的恐惧、悲哀、凄凉、无助的巨大黑洞。在君父一体的传统社会中,父亲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缺失,无疑会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产生最大效果的负值作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许可以对幼小的心灵起到价值补偿和精神补偿的作用,但是其他种种补偿由于其本质上的、相对于父亲原本形象而存在的无可弥补的缺陷,无疑会造成儿童在性格形成和心理倾向中的重大失落。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求学,开始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旅日生活。其时,日本在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已发展成为不可一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日本,郁达夫和当时的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作为弱国的国民,饱受蔑视与欺凌,其辛酸与悲愤是不言而喻的。郁达夫从成为作家之时起,就以他天才的笔触,对那种种屈辱与不平,作了字字血泪的描述。在其威名作《沉沦》中。25岁的郁达夫写道:“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作‘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贱贼’还更难听,如今在一个如花的少女前头,他不得不自认说:‘我是支那人’了。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全身发起痉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这与其说是在写他的主人公,毋宁说是在写他自己,与其浣是在写他本人,毋宁说是在写中国人。在沉重的历史背景和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这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无疑是深深刺痛了作者本来就十分敏感的神经,使他产生一腔的愤慨。
通观郁达夫对于同本人和日本文化的论述,不难发现他在情感上的矛盾、思维中的困惑;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曾经非常强大与繁盛,但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了中国的最大威胁,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血性的中国人无不体昧和忍受着到这种由自豪到自卑的巨大的情感落差。而郁达夫作为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精神上始终背负着这种重荷。留学日本期间,他和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被视为弱国国民,蒙受这来自各方面的侮辱,陷入了痛苦的体验之中。
让郁达夫最为哀伤的,恐怕莫过于在现代社会中他所遭受的失落境遇了。西方著名理论家本雅明曾经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作家的境遇做过这样的描述:过去某些文人倍受尊崇的黄金时代以去如杏鹤,在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他们被迫卖文鬻字,四处奔走,表面上虽享有这流浪汉式的自由,然雨这却是一种失去任何生存空间的自由。一种被抛弃的自由。沉重的经济压力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一点可怜的自由转化成极其残酷的精神折磨。吁贫叹穷始终是郁达夫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从他愤懑的绝叫我们不难看出生计问题给他带来了何等沉重的精神压力。
他辗转流徙于安庆、北京、武昌、上海、广州等缝,谋求教席,常常遭到排挤倾轧,处处碰壁。随着文名渐隆,他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早年求职屡屡失败的经历以及贫寒造成的精神创伤仍然使他时常会陷入自危的情绪之中。避居杭州的那几年是他一生中生活最为安定的时期。交权贵,读古书,游名山,名士的意气很浓厚。然而,即使是这样悠闲,他也依然摆脱不了对覆巢之危的近乎本能的警觉,因而感慨道:“人到了中年,感觉最切的,是无钱的悲哀。”他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文人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不作文人,一条是不要靠文章来吃饭,因此在《弄弄文笔并不是职业》一文中,他奉劝青年不可以秀文为谋生的职业,若是出于对文人的盲目崇拜,“凭了一时的感奋。不顾前后,马上就跳入了诱惑、不着实地的急流漩涡之中,一生的快乐与事业牺牲了倒还事小:有的时候。恐怕连性命都要保不安全。”在《小说与好奇的心理》中他干脆认为文学和爱情、忠君爱国一样,“都是生活问题解决以后的一种消化Dessert Courso(餐居点心一一笔者注)。,有了原更好。没有也并不是必要的”。这当然是激愤之言。其实,郁达夫对文学极为钟爱。在他看来,文学不仅有美的价值,可以提供一个赖以追寻梦里青花的温柔之乡,而且还有知的价值,可以让人认识到时代
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生的各个侧面,而文学家在作品里寄托的理想甚至也能为后人谱写依照实行构蓝图。言论上的巨大反差正反映了郁达夫的失落者的心态。对于视自由和真诚为生命的文人来说,为了谋生而出卖自己的思想、知识乃至人格,这无疑是极其痛苦的。这一痛苦正是中国现代文人最基本的生存境遇之一。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
一、在主观描述中与作者的情绪互为表里,感情“被激动的灵魂的呼吁”着
郁达夫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而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精细,而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反倒相当粗疏。这就是他不太注重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典型性格的缘故。他描写人物的行动十分粗疏,而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感情与心理,再配之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细的景物描写,这就有助于形成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单纯的抒情风格。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