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2024-12-27 14:04:3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如图课本上有具体的说明,百度这个不好打

2 (一)B细胞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第一种途径: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互补的抗原分子结合后,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产生一个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其中一部分成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一部分发展为记忆( B )细胞(memory cell)。   第二种途径:需要巨噬细胞和TH细胞的参与。Mφ表面带有MHCⅡ分子,它们吞噬入侵的病原体,抗原分子经Mφ处理后表达在细胞膜上,夹在MHCⅡ分子的沟中。TH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能识别Mφ表面MHC+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物。B细胞表面带有MHC分子,可和特异的抗原分子结合,TH细胞可刺激结合Ag的B细胞分化。这一步比第一步作用更强大。

(二)浆细胞产生抗体

浆细胞一般停留在各种淋巴结。每一个浆细胞每秒钟能产生2000个抗体,它们寿命很短,经几天大量产生抗体之后就死去,而抗体则进入血液循环发挥生理作用。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两短臂末端高变区与抗原结合,抗体的柄端(FC)可与吞噬细胞(如巨噬细)上的受体结合而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

(三)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

 记忆细胞也分泌抗体(有部分资料说能产生抗体的只有浆细胞),它们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当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能更快的做出反应,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它比初次反应更快,也更强烈。 

3:①Ⅰ型超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后者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消化道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应。    

②Ⅱ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ADCC、抗体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主要引起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③Ⅲ型超敏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组织损伤机制包括: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引起的疾病有: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毛细支气管炎。   

④Ⅳ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超敏反应发生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回答2:

1、问:绘图表示lgG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水解片段,并以文字标注各功能区生物学活性

答:IgG是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 ,它占总的免疫球蛋白的70-75%,,分子量约15万,含糖2~3%。尽管免疫球蛋白千变万化,但都有类似的结构。抗体分子是由两对长短不同的多肽链所组成,四条链通过链间二硫键构成Y型基本结构(H2L2)。IgG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其中分子量为2.5万(23kD)的肽链,称轻链(L链),分子量为5万的肽链(50~60kD),称重链(H链)。轻链与重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相连接。(下有图解哈!!)

2、问:试述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及其一般规律(即抗体产生的规律)

答:(注意后半问我也答了哈!!!)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 BCR直接识别抗原分子中的B细胞决定基; 

* Igα和Igβ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活化信号1);B细胞活化 

(二)B细胞活化(Th细胞对B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1.活化信号(抗原识别信号) 

* BCR特异性结合抗原的B细胞表位; 

* 共受体:CD21/CD19/CD81识别抗原分子上的C3d; 

 * Igα/Igβ:信号转导; 

2.活化信号2 (共刺激信号) 

初始Th的激活:

 APC(DC)向初始CD4+T细胞提供双信号及CK,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Th细胞; 

B细胞递呈抗原:B细胞通过BCR摄取、加工、处理抗原,以抗原肽-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形式,递呈给抗原特异性Th细胞; 

* 效应Th细胞与B细胞的特异性结合:Th细胞的TCR识别B细胞递呈的抗原,Th、B细胞特异性结合

 * 共刺激信号:活化Th细胞(亦即效应Th细胞)的CD40L与B细胞的CD40结合,向B细胞提供共刺激信号

3.细胞因子:APC分泌的IL-1和Th2细胞分泌的IL-4促进B细胞活化。 

Th细胞对B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1、Th细胞的激活

 * 初次免疫应答:DC与MΦ作为APC向Th细胞提呈抗原;

  * 再次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APC向Th细胞提呈抗原。

2、Th细胞高表达CD40L等协同刺激分子

          →提供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3、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激活的Th细胞(主要是Th2)

             →产生IL-4、IL-5、IL-6、IL-10、IL-13等

               →辅助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三)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1.活化B细胞表达多种CKR,接受Th细胞分泌的CK。

2.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 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亲和力成熟。生发中心母细胞每次分裂中,其BCR的V区基因发生1/1000碱基对突变(高频突变),形成高亲和力BCR, 此为抗体亲和力成

 * 抗体类别转换:B细胞Ig V区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细胞的Ig均具有相同V区,在增殖分化的过程中,其Ig C区基因可发生类别转换。

 * 抗原受体编辑:对非自身抗原。周围淋巴器官的B细胞Ig基因二次重排→清除自身反应性

2.活化B细胞的转归 

部分B细胞迁移至淋巴组织髓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提供即刻防御反应; 

部分B细胞(少量T细胞)迁移至初级淋巴滤泡,继续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在此抗体亲和力成熟,类型转换,产生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此途径在为慢性感染和再次感染提供更有效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

1. 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immune response):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 

2. 再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 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机体,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应答,此即再次免疫应答,也称免疫记忆。 

 3.初次体液免疫应答特征:

须经一定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液中出现抗体; 

产生抗体以IgM类为主; 

抗体总量较低; 

抗体亲和力较低。 

3.再次免疫应答的特征: 

再次免疫应答的特征: 

记忆性B细胞作为APC,与记忆T细胞相互作用; 

激活免疫应答的抗原量明显减少; 

潜伏期明显缩短; 

 抗体产量高,维持时间长; 

抗体以IgG为主,亲和力高。

3、问:试述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并分别列出其常见疾病

答:超敏反应,可分为四种: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

  各个类型的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和常见病如下:

①Ⅰ型超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后者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致敏靶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消化道超敏反应、呼吸道超敏反应。

  ②Ⅱ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ADCC、抗体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主要引起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③Ⅲ超敏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不是引起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而是引起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组织损伤机制包括:补体作用、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血小板的作用。引起的疾病有: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样反应、毛细支气管炎。

  ④Ⅳ超敏反应:与补体和抗体无关,是一种以单核细胞侵润和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特征的超敏反应,主要临床疾病有结核菌素反应、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上述回答正确率很高!!以人格担保!!希望你满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