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摆脱孤单寂寞
酗酒常被形容为“一种孤独的疾病”。
我们起初喝酒主要是为了交际应酬的原因,酒精灌入体内有助于我们瞬间表现得热情开朗、左右逢源。
然而一旦酒精的作用消退之后,遗留下来的是更多的疏离感,不合群的感觉,也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抑郁难解。同时如果我们对自己喝醉酒或是酒后失态的行为感到内疚与羞愧不安, 这种纠结复杂的情绪很容易使我们有一种被抛弃、遭放逐的感觉——永无止尽的灰暗、难以言喻的锥心之痛。于是我们很快地又再度端起酒杯。
我们酗酒时也不时地与人接触。然而大部分我们认为重要的对话几乎都深藏在自己心里,从不轻易出口。我们十分确定自己一直不被人理解,而且我们往往也不太在乎自己是否被其它任何人理解。
多年嗜酒生活使得我们对别人猜疑、不信任以及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习惯性地表现出偏狭、固执、冷漠的姿态,仿佛我们一向就是孤僻、难以相处的人。
当我们开始有机会能够与别人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 甚至接受他人的友谊时。多年来内心恐惧的负担,往往使我们踟蹰不前,因此我们开始感到落寞,抑郁寡欢。过去陈旧的思维极易怂恿我们再去端起第一杯酒。
独自一人面对酗酒问题的挑战是多么的危险,即使我们有极大的决心和愿望,也几乎没有任何单凭自己个人的力量能够战胜酒精的例子。独自一人时,想喝酒的念头往往偷偷地、狡猾地出现在脑海中。当我们感到寂寞空虚时,想喝酒的冲动似乎总能更快速、更强劲的击败我们。
但现在我们能与其它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扬帆前进,我们康复的旅程将更安全、更有意义也更有保障。所以我们不再忌讳向别人求助,在康复过程中接受别人帮助并非胆小懦弱的表现,与他人共同合作、同心协力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大家都需要互相帮助。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用来整理自己的思绪,进行自我反省,或者处理某些私人事务,借以释放日常生活所累积的压力。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放纵自己,一味沉溺于离群索居状态下,是相当危险的。特别是当我们的心态逐渐变得孤僻、抑郁、自怨自艾时,有朋友的陪伴都好于单独一人顾影自怜。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对刚停酒的人建议“避免让自己太孤单”。
在想喝酒的念头浮现脑海之际,如果能够暂停一下思考,尽快找人交谈或者上网与人沟通, 至少能够开始脱离那种孤立无助的危险状态。
13 、当心愤怒与怨恨
敌意、怨恨、愤怒,总是与我们酒醉脱离不了关系,它使我们嗜酒的问题更加恶化。
“为什么要喝醉酒?”——一个十分普遍的答复是,喝酒能增加勇气,因此可以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心事,能够任意表达出平时难以面对、不知如何处理、愤怒不满的情绪。
同时醉酒往往还伴随着愤怒的情绪。嗜酒者也可能极为喜爱酒后那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感。
酗酒后的愤怒与暴力攻击事件和凶杀案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包括犯罪者或被害人,有相当高的比例都是处于受到酒精影响的状态下而出事。强暴、家庭失和及离异、虐待儿童、持械抢劫,也常起因于酒后乱性。
即使我们没有上述犯罪行为,但我们那种发脾气、生气也会导致他人心情紧张,担心随时会有暴力行为倾向。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愤怒情绪背后潜藏的风险。
以人类天性而言,愤怒情绪无疑是时常都会发生的状况。盛怒之下的暴力行为或言语攻击,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危及整体社会安全。而且愤怒情绪的积累对心理健康也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种对他人充满敌意的态度将使我们内心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导致抑郁症。
虽说从各个方面来看,愤怒都是人类普遍性的问题,但就一名嗜酒者而言,它的威胁性和破坏性更甚。
所有保持清醒的酒鬼几乎一致认为,我们本身的怒气往往能毁灭自我。敌意、怨恨、妒忌、愤怒的感觉迫使我们有想要再去喝酒的冲动。所以我们必须警惕自己,除了再喝一杯外,应该有其它更好的解决方式。
首先,我们来辨识一下,愤怒形形色色的面貌:不宽容,轻视,蔑视,妒忌,憎恨,势利,讥笑,憎恶,敌意,不满,紧张,讽刺,嘲笑,自怜,恶意,不信任,怀疑,焦虑,挂念,疑心,猜疑,猜忌。
在过去饮酒的过程中,我们不是钻牛角尖、深陷其中,就是反应过度、小题大做,尤其在我们又再喝起酒时,这种特质就更加明显。
我们当中很多人都认为,愤怒是由于内心恐惧作用的结果。我们经常不确定我们到底在怕什么,有时它仅是一种模糊不清、难以形容的惊慌。我们往往在无任何预见的状态下,突如其来地对某人或某事爆发怒火。
失败、挫折感,也是导致我们怒火中烧的因素之一。就典型的酒鬼而言,我们特别缺乏耐心与毅力接受失败的磨练。不论是现实的,或者是想象的情境,在面对复杂的、不易处理的困境中,我们习惯性地选择喝酒来解决问题。
另一种理直气壮的怒火更是难以应付——我们常常自以为正直侠义、愤世嫉俗,所作所为是出于正义公理,因此理应坚持。但是这种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却逐渐侵蚀我们的心灵,消弥我们对端起第一杯酒的抵抗能力。
即使我们真的满腹委屈,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愤怒对我们依旧是无缘消受的奢侈品。不论是哪种方式的愤怒,终将使我们再度端起第一杯酒,从而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当我们开始想发脾气时,吃一些甜食或是喝杯非成瘾甜味饮料,将会有所帮助。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着手转移注意力,并且开始处理其它事务,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像打电话给助帮人,或联系其它保持清醒的会员,也可以暂停一下;考虑我们是否过度劳累,如果是,适度的休息就可以恢复体力,消除怒气;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安静地沉思,默想“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这句话的含义,让自己慢慢冷静下来,或是投入其它不相关的简单劳作,甚至欣赏以前自己曾经喜欢的音乐……
我们也可以将生气的源头整理归纳为: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物(例如交通阻塞、天气、排队等候结帐……),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用成熟而理性的态度来接受,而无需生闷气或是借酒浇愁。
有时我们对周围的环境或本身的生活感到诸多不满。如果我们面临换工作、搬家、离婚等事情的冲击,那么当需要我们决策时,务必小心谨慎、仔细分析,切忌冲动鲁莽,作出无奈的决定。也就是说,无论处于怎样不利的状况,我们都应该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才能有沉着的态度和建设性的想法来处理那些令我们感到困扰的事情。
另一有效去除怒气的方式是,虚拟替代法。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是一个成熟、健全、有智慧的人在面临与我们相同的处境时,会如何应对,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多试几次,真的有效。
此外,我们也可以透过较轻松的体能活动来消除怒气——深呼吸、热水澡、静坐沉思甚至大声呼喊,均有助于疏缓情绪紧张。
我们不建议纯粹采取压抑、忍耐、掩饰、封闭的应对方式,我们必须学会不受制于怒火,而依旧有所作为。如果做不到这样,则将来再度复饮的危险性极大。
14 、善待自己
长期严重的酗酒,导致我们的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如果想要恢复健康,必定也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多数人对酗酒这种疾病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从前的我们自己在内),使得耻辱与羞愧的刻版印象深深地烙印在酗酒者身上。现在我们知道,酗酒并非邪恶或不道德的行为,同时也认识到,重新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态度至关重要。
我们检视自己,在过去24小时是否自我节制没再端起第一杯酒?果真如此的话,的确值得好好表扬自己一番。今天三餐饮食是否正常?是否完成了应履行的义务?换言之,我们今天是否尽最大努力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一切就都是我们合理的期望。
有时我们所做到的略低于原先预期,甚至我们的想法和行动也可能有点退步。但我们应该释然——我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生物,我们应该肯定自己有所进步,而不只是一味地叹息达不到完美的境界。
当然,现实生活里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期待的事物:最近我们是否好好享受人生?我们是否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进?我们可曾错过欣赏美丽的夕阳或是一轮新月?可否享用一顿美好的晚餐?有无与自己喜爱的人一同度假出游或是开开玩笑,或是展开一段新的恋情?我们确实要让自己快乐,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为什么不去做呢。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好好善待自己,我们当然就无法期待自己能够友善地尊敬或体贴别人。
15 、注意欢乐时光
很多人之所以会喝酒是因为心情不好,借酒浇愁。但我们在兴高采烈的时候,也经常喜欢举杯畅饮。
即使已经度过好几年清醒的时间,有时候为犒赏自己而喝杯酒的想法也似乎极为自然,特别又身处一群欢欣愉快正在喝酒或是能够喝酒的亲友当中,他们畅饮的行为似乎也怂恿我们一起加入喝酒的行列。
这时候我们暂时忘却了过去酗酒的悲惨记忆,然后我们开始认为其实喝酒或者少喝一点也没多么严重,甚至不会有任何损害。
基于这种喝酒习惯,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特别注意欢乐喜庆、兴高采烈的时候。”没有任何例外的情况可以特许我们免除酒瘾,在任何时间,一旦又开始喝酒,我们的疾病将立即再度恶化。
当我们有喝酒的想法出现时,不必特别惊慌。毕竟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任何人有喝酒的想法都是很自然的,对于我们这些“酒中豪杰”而言,更是可想而知。然而有喝杯酒的想法未必等于喝酒的欲望,不必感到沮丧或恐惧。我们不妨将其视为对于酗酒风险的警讯,让我们想起了酗酒的危害。值得令我们注意的是,当我们感觉状况非常好时,应该敲敲警钟调适自己的心态并真正做到滴酒不沾。
16 、放轻松
身为酒瘾患者,我们经常习惯于比别人更大口、更快速的方式喝酒,我们很难放任酒杯或酒瓶中还有任何剩余的酒。
同样的似乎我们总是强迫自己必须一口气全部读完资料,就是无法做到一天只读一两个章节,其余留到日后慢慢再看。当然,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也不完全都是负面,当我们面对酗酒这种毁灭性、扭曲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强迫自己设法了解相关知识,以寻求外来力量的协助。这样的“强迫”就变得积极、正面且很有意义。所以如果你喜欢,不妨继续读下去,绝对比去喝酒健康多了。
但是当你读完这一部分时,也许你想要尝试其它事物。我们可以停下来,回顾在这一天当中,如果我们能够事先想到,哪些时候我们可以放慢脚步,以比较轻松和缓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缺乏耐性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并不局限于酒瘾患者。急剧变化的世界加速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时间紧迫、压力骤增,每天忙忙碌碌于无止境的追逐竞争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慢慢来、“放轻松”,我们这些酒瘾患者需要学习如何使自己放松,学习如何以比较健康的方式调整日常生活节奏,学习如何在人生的旅程中享受微小的成就和简单的快乐,学习如何享受一段旅程,而非一路带着担忧烦恼的心情抵达目的地。
我们很多人在开始一天的活动前会以十五或二十分钟静坐来帮助自己调整,有些人也会使用自己所了解、熟悉、习惯的祈祷或冥想,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份比较和缓、 轻松、有序的心情。即使是处于忙乱的一天当中时,我们也可以随时运用五分钟的时间静坐,就可以帮助自己渐渐回归均衡的身心状态。同时我们可能发现,生活并非一团糟。
我们亦可与他人一起共同参与较正式的团体聚会,这些活动对有些人特别具有启发作用。
或是我们再简单一点,只是比平常早一点出门,便不会那么匆忙,也能够更顺利的完成行程表上的计划项目,一切做起来更灵活、更从容,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磨擦和冲突。
当我们发觉自己陷于紧张不安,甚至手忙脚乱时,我们有时可以自问:“我是否真的不可或缺?”或是:“有必要那么急吗?”。当我们得知真正坦然的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不禁松了一口气! 从长远考虑,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克服我们的酗酒问题及不良习性,也能使我们获得更有效率的生活。我们能够量力而行,统筹规划,分出轻重缓急。有些从前一度认为极其重要非做不可的事,经过再次考虑、比较权衡之后,也可以放弃不做。“ 有那么重要吗?” 确实是个好问题。确有一些事情今天最好不要处理,暂时搁置,等到以后我们有充分的准备、时机更好时再行处理。
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用“放轻松”、慢慢来作为拖延或是推迟的借口,有很多事情不容我们拖到明天或下次再处理——例如戒酒。
我们渴望拥有平和、耐心和满足,这的确是可以实现的,并非遥不可及。时常提醒自己“放轻松”、慢慢来,这是今天最佳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立即达成的改变。你记住了吗?
17、 心存感激
在严重酗酒时期,我们脑海里充满抑郁和阴暗。这种情形有可能纯粹是酒精作祟所引起的忧郁,一旦残存在体内的酒精去除后,情况将有所改变,但是我们有些人也可能一直持续这种敏感、忧郁的思考模式。
没有任何特效药能够使我们变得从此无忧无虑、快乐无比,我们也不能假设所有困难的挑战都毫无意义,也不能否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不时地面对堆积如山、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抑郁的情绪一如其它的苦痛,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我们过往的经验使我们确信,维持感恩的心态,不仅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生活。我们将惊喜地看到,只要付出一些努力,感恩的心态并不难养成。
我们很多人都愿意尝试改变,虽然最初大多出于被迫或勉强,但成效确实显而易见。刚开始时要强忍住习以为常的那种尖酸刻薄、冷嘲热讽的语气,这难免会令人不安,无所适从。 我们可能必须连续忍住两次,才能勉强挤出一句温和正向的话语,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和颜悦色的表达方式。但很快就会变得很容易做到,并且将会成为我们康复过程中强大而令人愉快的支持力量。我们会明白,生活意味着尽情享受,我们可以好好地享受生活。
回首过去饮酒的历史,我们被一种否定、负面的情绪所控制,这也是我们必须学习改变的行为模式。倘若我们在言行举止方面能够有所变化,就能带动态度上的转变,进而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心情。
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经常会持续不断地用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关注以及谈论别人的过错和问题。但如果我们假设别人也许正确,在我们鲁莽的判断之前,我们暂时停止争辩,仔细聆听,并静候结果。
不管结论如何,至少如此一来我们暂时摆脱了一直坚持的自己永远正确、永远高人一等的框架。当我们能够从容地面对自己的过错而不会感到困扰时,诚恳地表示“我不知道”可以使我们恢复活力,说出“我错了, 你是正确的”能够让我们精神焕发。我们放松自己的心情,以开放的胸襟和感恩的情怀接纳新观念。
当我们达到相似程度的开放时,我们将会感到那种消极、否定的心态开始消失,正在从一直坚持自己正确(全盘否定,指摘他人)的思维定式中得以改变。或许我们可以澄清这一关系:掌握并运用新观念、获得帮助与保持清醒之间紧密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