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
隐居于天门岩修炼传法;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南宋宝庆年间,道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此后云游道士纷至沓来,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从而创立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明代中后期,齐云山道教进入鼎盛时期,龙虎山正一派的第四十八代天师张真人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求子应验,皇帝龙心大悦,下旨醮建了“玄天太素宫”,齐云山从此更加声明远播。
明嘉靖帝等多次派使臣来山朝拜,并且亲自为宫观撰写碑铭、匾额,一时成为道教正一派的活动中心,来自皖、浙、赣等地的香客达三千之众。古今往来,齐云山以它的香火鼎盛,奇观圣景与神秘玄奥,吸引了众多虔诚的教徒以及文人雅士。朱熹、王阳明、徐霞客、海瑞、戚光、唐伯虎、袁宏道、郁达夫等都曾造访。他们登临齐云山,寄情于峰岩幽洞,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纷纷盛赞名山,一时传为佳话,就连乾隆巡游江南时也不甘寂寞,留下了“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赞语,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无疑肯定了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的历史地位。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 齐云山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供奉真武大帝。齐云山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齐云山,宋、元元两朝,基业初奠,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江西龙虎山嗣天师正一派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祷、完善道规、修建道院,香火日盛,渐渐成为江南道教活动中心。以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为主体的月华街一带是道士和香客向往圣地。安徽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
道教四大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