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一直被哪个国家欺压

楚国一直被哪个国家欺压
2025-02-25 13:28:0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应该是秦国..

秦王嬴政手下曾经有一个大臣说过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连横成功了,那么秦国的国君可以称帝,如果合纵成功了,那么楚国的国君可以称王,是把秦楚并列的

楚威王东收吴越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徐州之战的同时,又发生了越、楚之战,越大败。 在楚国有力的打击下,越国亡,吴越之地尽为楚国所占有。越族后裔沿海各地,各不相属,均臣服于楚。至此楚国在战国中前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

楚怀王合纵伐秦
张仪的连横策略,对魏及其他关东诸国构成了严重危胁,为诸国所普遍关注。公元前320年、319年,齐威王、魏惠王先后去世,秦又西攻义渠(西戎)东攻韩,咄咄逼人,在这种情况下,魏将公孙衍(犀首)倡导实行合纵之策,以对抗强秦。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十一年),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共同伐秦。由于楚国实力最强,各国推楚怀王为纵约长,进行全面协调行动。五国军队一接触秦军就败退了。随着战争失利,作为实际上主事之国的魏、楚急着求和,终于导致人心涣散,五国伐秦也就彻底失败了。这次合纵活动流于破产对楚国今后的争夺,也带来消极的影响。

楚怀王丹阳、蓝田之役
张仪“诈楚”,楚怀王大怒兴师伐秦。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十七年),楚、秦间的大战全面展开。在北线,齐见楚、秦开战,以大局为重,联宋攻魏;在西线,楚出动两路大军击秦,一路兵出丹阳,在商於前线与秦军对峙。另一路以十万大军驻汉中。秦用计在丹阳大胜楚军,又攻楚之汉中,取地六百里。楚怀王见西、北两线俱大败,十分恼怒,立即调动全国军队举行反攻,在蓝田大战,结果又被打败。韩、魏乘楚受困,出兵南下袭击。楚军只得向秦请和。丹阳、蓝田之役,是楚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楚国国势已明显衰弱了。楚国对外政策的失误及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是造成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秦先得巴蜀,现又取汉中,与本土联成一片,国力大大增强,对楚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楚国只能穷于应付,完全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之后秦屡屡攻楚,楚国已无力反击。到了楚怀王被骗入秦,楚国便由盛而衰,直至灭亡。

楚顷襄王救齐
公元前284年(楚顷襄王十五年),秦昭王分别与魏昭王、韩厘王会晤。燕昭王则亲赴赵国与赵惠文王会晤。这样,由秦、燕发动的五国合纵伐齐联军组成,攻占了齐都临淄。楚国担心齐国失败后对楚国不利,放弃了原来与秦等联合攻齐的策略,派淖齿单独采取行动,转而救齐。但淖齿违背楚国意图,反而杀了齐王。楚国在关键时刻出兵相救,不失为一正确决策。然而楚国出兵不多,战略意图又不十分明确,没有收到存齐强楚的效果。六年后齐虽然复国,但损失惨重,从此国势大衰,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秦、齐对峙的局面也就宣告结束。秦在征服三晋的同时,开始把进攻的矛头转向楚国。

楚顷襄王鄢之战、郢都失陷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十八年),面对严峻形势,楚顷襄王欲以伐秦。秦获知后,立即在公元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对楚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国被迫割地给秦。同年,楚国为了摆脱秦从巴蜀方面的威胁,攻旧巴国。秦因而更加疯狂地对楚国进行报复。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秦分兵两路攻楚,攻破楚国的别都鄢,楚军主力受创。后又攻陷了楚都郢,楚顷襄王兵散。鄢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而又残酷的战役之一。鄢城沦陷导致楚国北边门户洞开,使数百年经营的都城毁于一旦。从此楚国本土丧失殆尽,楚国更加衰弱下去,直至灭亡。

楚灭鲁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任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的封地与鲁境接壤。第二年,黄歇乘秦、赵对峙、齐国无力干预之际,发兵攻打鲁国。黄歇于公元前255年(楚考烈王八年),又发兵攻打鲁国,于次年灭鲁。在各国衰落之际,楚国竟能一举灭掉历史悠久、文化典籍丰富的鲁国,也应是战国后期一件大事。但如从当时各国形势看,楚灭鲁,也只是黄歇善于应变的见机而为之举,并非楚国国势的强盛。黄歇一味打击齐、鲁政策,已极大地激怒了齐国,齐、楚关系紧张。因此,黄歇的攻鲁灭鲁,并未给楚国带来好处,反而与齐结怨,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倒是战略上的失算。

楚考烈王合纵抗秦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合纵抗秦形成,组成了五国联军,对秦主动出击。秦出兵,五国兵退。当时秦国已锐不可挡,战国时期最后一次的合纵抗秦,就这样失败了。

秦灭楚
公元前227年(楚王负刍元年)秦败楚后,立即把攻楚亡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公元前225年(楚王负刍三年),秦派二十万大军攻楚,遭到楚国有力的抵抗,惨遭失败。秦王政只得亲字请王翦复出。公元前224年(楚王负刍四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大败楚军。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五年),王翦、蒙武继续进攻,攻入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亡。

回答2:

战国时是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