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18日,北京学生上街游行,段祺瑞政府的卫队,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实行开枪镇压,令女师大学生们惨被杀害,鲁迅对此深有感触,对政府武力镇压非常愤怒,对学生牺牲万分悲哀,因此用笔开篇,写出《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为的是「痛斥段政府的凶残,赞扬中国新女性的勇敢。」(a.P33)
因为鲁迅在很悲愤心情下动笔写悼文,对屠杀是做出抗争还是沉默有些困惑,因此处於「开口」与「沉默」之间,当然矛盾心情下终「沉默」不了,故「开口」后难免出现病句,对此,我认为无伤大雅,总体看,此文写得好。
首先,写作手法高超,能将记事、议论、抒情不同之法交织在一起,以编撰成一个布局新颖、结构协调的艺术作品。先直言道出「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反覆叙说主角刘是品质高贵、「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著的和蔼的」(f.P147)人。接著抒发感情,叙说议论,沉痛地提醒人们不要忘却:「淋漓的鲜血」(同上)。作者尽情宣泄自己内心感受外,还赞赏细描刘、张、杨三人的勇敢和被枪杀经过。号召人们学做「真的猛士」。作者以独创的「无体的自由体式」使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彻底地发挥,在此文中更「无拘地表现自己的大愤怒,大憎恶,大轻蔑与大欢喜」(f..P376),甚至将诗的、戏剧的、小说的、散文的各种艺术形式都熔为一炉。
其次是语言凝炼:选取明喻、使用反语、举出排句、善列警句、采对偶句,以及用平行反覆等多种修辞手法,令文章生色不少且生动感人。
如文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麼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f..P385)
作者洒脱自如地驱遣著各种汉语的句式:口语和文言句式的交杂;排比和重复句式的交叉;长、短句和陈述句、反问句相互交错等,其中「混合著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f..P385)语言精湛、用辞劲力十足,语调刚毅强烈,加上文中那独特的内涵,使文章显得「俨然有力扛千钧之势。」(d.P279)
<<纪念刘和珍君>>写作于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板书:刘和珍)。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目的一: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刘和珍等人;
目的二:谴责军阀政府镇压人民的罪行,揭露其丑恶嘴脸;
目的三:以作文来当作武器,唤醒民众,讨伐反人民的军阀政府;
目的四:思考国民性,改造国民性。
意在通过这篇文章来呼吁中国的有志青年起来反抗当时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