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怎么少见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呢?

2025-04-07 13:37:5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出现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随着董卓乱政,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至洛阳时,形成了割据的局面。这一年,曹操迁都汉朝,被允许进献帝的县(今河南许昌),获得了“奉天子命不臣”的政治地位。曹操在许都附近屯田,开始操练士兵。渐渐地,曹操的势力支配了黄河以南。建安五年(200年),控制曹操和黄河,与北方的袁绍决战官渡,以少数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建安13年(208年),曹操率领20多万人,80万大军东进,与孙吴联军在赤壁作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之后,刘备占领了汉中,孙权占领了吴。220年,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夺取了汉朝,奉上皇帝之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被称为帝国、国号汉。同年,孙权在建设业成为王,国号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到公元256年,司马炎成立西晋,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出现到结束大约50年。这个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也进入了中原地区,但多数被安放在中原,不是侵略。但是,在那之后,西晋暴政和八王之乱出现,成为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契机。总的来说,三国的两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代,活跃在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山羊、鲜卑、敕勒和柔和等民族。从汉中叶开始,迁移到蒙古高原居住的匈奴的南部,根据汉朝廷被安放在现在的陕西、甘宁、内蒙古的广大地区。此时匈奴的主要战斗力全部被打败,有些西移,更是所选择降服。到了东汉时代,移居南方的匈奴人口越来越多。东汉末南匈奴率厨泉归依曹操。曹操把匈奴分散在西河、太原、雁门、新兴、上郡和河东6个郡。此时的鲜卑摆脱了匈奴的统治后,开始在东北发展。鲜卑主要部落有中、东、西三部,后联盟崩溃,其中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等发展起来,也被卷入了西晋末年的动乱。敕勒在淡北活动,在西域温和地活动着。为了保护北魏,没能向中原扩张武力。

当时,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张、吐谷浑、西域的各民族。东汉时代,许多羌族迁至现在的甘肃、陕西。东汉末,羌族参加农民起义,被董卓镇压后,参加了割据混战。三国时代,关中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北地、新平、安定等郡。汉中也有羌族,因为和汉人长期同居,所以和汉人没有很大区别。汉武帝时期,一伙人被安放在酒泉郡。三国时代,豫族转移到关中诸郡。吐谷浑住在青海省。与中原政权维持着和亲关系。西域各民族和中原的关系断断续续地持续着,整体上没有大的战争。

回答2:

因为在三国时期的时候,游牧民族实力不够,所以他们不敢贸然攻打中原

回答3:

因为三国时期的游牧民族实力不够,他们不敢攻打中原。

回答4:

三国前期有公孙瓒西凉军袁绍曹操等在北方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曹操统一北方后把很多军队放在北方抵御外敌,还派张辽镇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