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于蜀国的国运,而刘备却不带上诸葛亮,这并非是因为刘备他不想干,而是刘备不敢带。当时关羽死去,可以说蜀国的核心人物已经是失去了一人,而诸葛亮一旦还被刘备带到了前线,那么蜀国关键的地方益州便是没有人看守。这让刘备难得安心的钱去打仗,因此刘备便是决定将诸葛亮留在了大本营成都,让诸葛亮替他去看好家,也让诸葛亮在后方筹备好大军的粮草问题以及后援问题。可以说一个留在后方的诸葛亮人比一个留在前方的诸葛亮有用很多。
但可惜的是刘备用兵不当被陆逊火烧连营,最后失败而归,病逝白帝城。或许当初刘备带着诸葛亮前去共同讨伐东吴,那么这场夷陵之战的结果胜负还未可分。但是万一那个时候的曹魏趁虚而下,打到了蜀国腹地,那么蜀国必将面临着灭顶之灾。也正是有这一方面的考虑,在再三斟酌之下,刘备才放弃了将诸葛亮带在身边的想法。
但是总的来说,夷陵之战并非是诸葛亮愿意刘备去做的事情,并且夷陵之战的失败至始至终也都是刘备想要凭借一己之思去为关羽报仇而导致的。也正是在这场战争之后,蜀汉实力大退,从此再无实力去统一天下。这也导致了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失败。
也正是因为这种遗憾,使得现在很多人在想,如果当年刘备带上了诸葛亮,夷陵之战的结果会如何。如果当年刘备并没有是因为一己之私而讨伐东吴,那么三国的结局是否会改写?
首先说以诸葛亮的能力,他也许根本就不会发动这场战争,这也是刘备弃他不用的原因之一。联吴抗曹是诸葛亮为蜀汉制定的国策,诸葛亮又怎么会为了一两个人的仇恨破坏国家大计。如果让诸葛亮来处理这起事件,他更多的会诉诸外交途径,用军事实力逼迫东吴交出杀害张飞的凶手,然后割地赔款,双方可能还会就荆州归属展开外交谈判。总之,诉诸武力绝不是诸葛亮的首选办法。
而刘备弃诸葛亮不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的军事才能不如他的政治才能突出。正如大家所说,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军事才能的优异更多的是小说的演绎。这一点精明的刘备肯定是清楚的,因此他没有带诸葛亮去打仗,除了他认为诸葛亮不愿意打东吴,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他知道诸葛亮更应该稳固后方。
最后,如果是刘备带上诸葛亮当作战参谋,要是能打赢这场战争也不见得会置东吴于死地。天下三分,能够保持目前稳定的局势就在于互相制衡。
他们说的不对,《三国演义》的不说了,我说正史上的,我的观点如下:
1.诸葛亮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治国方面,不在军师方面,(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空城计,借东风,历史上都是没有的事)。
2.西川和汉中需要有人留守和管理。
3.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诸葛亮主张联孙抗曹。刘备讨伐东吴是一意孤行的,说明他对诸葛亮已经不是言听计从了!
可能是在夷陵之战的时候,诸葛亮需要去忙别的事情,而且可能刘备并不是完全的,想要去带领诸葛亮去,想要把它放在别的地方去完成别的使命。
那时候的蜀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达到了蜀国巅峰。国力强盛,粮食兵员充沛,刘备那时候完全看不起国力没蜀国强盛的孙吴,跟关羽差不多,轻视东吴,他自认为自己便可以荡平东吴,可以亲自为他兄弟报仇。放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膨胀了,再加上愤怒上头,失了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