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要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新知识,并做出总结归纳,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能力。结论固然重要,但如果不经历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不经历一系列的质疑、判断、论争和比较,就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和巩固。再者,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学生自主地经历操作活动过程,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让学生自主地经历操作活动过程,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要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动手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多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手和脑的关系密切,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智力发育,还能促使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先让学生制作平行四边形模型,课堂上,通过割、补,把它变成长方形,对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进行观察、分析,联系学过的知识,归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还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 独立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探究中学习数学
所谓探究学习,也叫发现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地发现问题、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掌握知识与技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前进行铺垫,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探究的空间。我们应该珍惜一切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的机会。如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难点是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我让学生准备一些长5 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和若干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及相关的学习用具,要求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求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尝试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合作学习,讨论时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操作实践各抒己见:有的用面积单位摆满长方形数出其积是15 平方厘米;有的直接用5伊3=15(平方厘米)计算出其面积……在讨论后我及时提问:“同学们研究发现长方形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部分学生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伊宽,与长和宽有关”。在这里,学生的自主探究得到了体现。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中合作交流
新课程要求打破师生间不平等关系,提倡师生互动、合作,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过程,在互动中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平易近人而又具有激励性的语言在师生互动中非常重要,如“站起来大胆说!”“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请大家讨论一下我的看法。”或学生发言后总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我再补充一点。”这些看似平常的课堂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师生在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教学相长,互动交流,顺利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5 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的精彩描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数学教学远离现实生活,只注重传授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